检验科输血培训检验科输血的定义及意义•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输血的意义:维持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免疫力和凝血功能。输血的法律规范•输血相关的法律早在1998年就实施的第一部《献血法》。输血的法律法规很多,跟我们临床工作息息相关的主要有一个《规范》和一个《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输血的分类•按血液的来源分:1、自体输血2、血型相同的同种异体输血•按输入血液的内容来分:1、全血输注2、成分血液输注•现在大多采用异体成分输血。常见的成分输血常见红细胞成分输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压积为70-90%用于心、肾、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红细胞悬液除去大部血浆补充红细胞与血容量洗涤红细胞生理盐水洗红细胞3-6次,血浆蛋白含量极少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少白细胞的红细胞除去大部分白细胞移植(造干)和反复输血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全血采集后6-8h内分离血浆速冻(-20oC),含不稳定因子V,VIII严重肝病、对抗华法林等药物,凝血因子缺乏血浆白蛋白白蛋白单品用于白蛋白缺乏,扩充血容量普通冰冻血浆全血8h后分离的血浆,无不稳定因子补充稳定凝血因子和蛋白白细胞输注粒细胞输注单采机分离而得,可获得高至(1.5-3.0)×1010预防血液病,白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血小板输注浓缩血小板手采(≧2.0X1010/L)和机采(≧2.5X×1011/L)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化疗,血小板功能障碍,预防性输注输血的指征及适应证•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内科: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3.Hb70~100g/,伴有:①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②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③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④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1.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3.Hb70~100g/,伴有:①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②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③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④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二、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特别说明搭配输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非血浆输注适应征:★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输浆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三、血小板内科: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外科: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3.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四、冷沉淀1.纤维蛋白原缺乏<0.8g/L;2.甲型血友病;3.血管性血友病;4.因子Ⅷ缺乏症(无生物制剂时);•五、儿科>4个月:(略)<4个月:(略)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