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储蓄水平的多因素分析一、摘要居民的高储蓄一直是我们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金运用效率的损失。本文主要利用1986-2005 年的数据,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们储蓄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单位根等计量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了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和名义利率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二、问题的提出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当期税后可支配收入与当期消费之间的差额。居民储蓄的产生是居民推迟当期消费的结果。居民在储蓄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利息补偿,而这部分资金成为了企业的一个间接资金来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居民储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过高的储蓄则是一种资金运用的效率的浪费。而我国的现状是高储蓄,低消费需求,造成这一结果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 居民收入增加,但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有更多消费需求的人没有足够资金用来消费。一方面, 1978 至 2002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22.4 倍,农村居民收入也增加了18.5 倍。现在,我国 13 亿人口人均拥有的存款已超过了1 万元。但另一方面,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 ,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 的警戒线。这表面我国的收入分配很不平均。2、 居民的消费习惯。中国居民普遍有着一种这样的预期,即:未来的收入会减少,预期支出会增加的双重压力,中低收入阶层并不是把储蓄看成一种投资,而是一种对未来的保障,这其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原因:子女的教育费用,让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生或更高的学位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对于中低收入的阶层来讲这“一定的投入”对他们来说将是很大的投入。养老问题,我国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对居民的生活没有有效的保障,这其中包括医疗的高昂费用等原因,所以居民只有拿出很大一部分收入来确保将来的正常生活。买房问题,随着房价的飞涨,买房也是居民的一项巨大支出,现在出现了更多的“房奴”。3、 资金流向的限制。这与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有关,居民的投资选择稀少,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使得居民不敢投资或消费,使得资金不能分流。4、 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较高,有一定的收益。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将影响居民的投资倾向,使他们在选择更多的投资手段使自己的资金保值,最近火爆的股市、房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但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