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一 一、简答 1 .怎样认识道德的本质? 2 .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的联系? 3 .怎样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二、辨析 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所提倡的。 2.竞争与合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个体与 社会永远都是矛盾的,不可能统一。 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终身不能获得人身自由。 5.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论述 1 .材料分析: 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的一天,廖晓义在社科院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恶化,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十分薄弱。从此,廖晓义开始自觉投身于环境问题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为了环保宣传,她八方游说,到处求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编导、主持和剪辑,拍成了电视片《环保时刻》;为了环保事业,她离开了年幼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博士梦,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与此同时,她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建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指导创立了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清运回收系统,并且积极倡导、推动全国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社区”的工程。她的努力逐渐被社会认可,她所追求的事业正在成为众人的追求目标。 请你结合上述案例,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学习的理论对廖晓义的人生价值进行分析。 2.结合大学生中的具体案例,谈一谈应该如何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习题二 一、简答题 1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2 、大学生要按照哪些要求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3 、大学生心理发展上表现出的过渡状态的矛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人身自由权 。 5.简述影响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因素。 二、辨析题 1 、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文明程度的反映,因此,它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2 、网络是一个虚拟时空,因此无需道德规约。 3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就是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公民甲侵害了公民乙的财产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由于甲主观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