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综合顺序分类法 在前面世界草地分类中,我们介绍了综合顺序分类法,该类方法最早由甘农大草原系任继周院士于1956 年提出,参照各种草原分类方法,几经演变(1956—1979—1995),再长达40 年的历史中,该方法最终得以创立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综合顺序分类法的第一级——类的划分采用数量化的分类方法,即用水热条件的定量指标,可利用检索图进行检索,体现了草地类型的地带性及内部发生学关系,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指标。(在国际同类研究中比澳大利亚穆尔(Moore)早提出8 年)。 由于该方法理论,实践水平都较高,而且采用定量分类法,初学者容易掌握,所以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该方法的分类体系。 一、分类体系与具体指标 (一)分类体系(三级分类) 1、第一级 :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以生物气候为指标,特别是水分和热量分配特点加以确定。类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农业气候特征。根据类的特征,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草原区划,这儿有两点需要掌握。 ①类可以根据相同的热量或相同的湿润度组合为不同的系列。如:微温微干草地类、微温干旱草地类、暖温干旱草地类等等。 ②类可以按生物气候的近似性即使用上的方便组合为不同的类组。(见 p41 ) 如荒漠草地类组,干旱草地类组(斯太普类组),湿润草地类组等等。 2、第二级:亚类,在类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特征(即:地形与土壤特征)进一步划分为亚类。根据亚类的特征 ,我们可以进行草原的土地规划。 3、第三级:型,在亚类的基础上 ,根据植被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型。同一型其饲用价值及经济管理技术措施具有一致性。根据性的特征,我们可以制定草地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需要注意的是: ① 如果在同一型内,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对草地利用,培育措施的不同,可使植被表现为优势种相同而亚优势种不同时,可进一步将不同的亚优势种划分为亚型。(优势种由优势度来决定。当某一植被优势度大于60%时,可认为该植被为优势度,优势度=[草地相对(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5 ② 由于特殊的原因(如小地形对草地的影响,或偶然原因,如小土丘,小洼地等),草地的局部(一般面积可以是几十平方厘米到几百平方米)植被发生了变异,但不具有独立的经营单位时,可以在亚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微型。微型的划分一般在生产中无实际意义,在科学研究中有一定意义,对草地动态发展有指示意义。如:有小块地方的针茅---牛枝子身生长特别旺盛,就可划分为微型。 ③ 草地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