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1.製陶歷史之簡介2.製陶過程3.鶯歌陶瓷作品欣賞製陶歷史的演進大致可分為下列四大時期:1.萌芽期2.蓄勢待發期3.蓬勃發展期4.轉型期1.萌芽期清嘉慶九年(1804)福建泉州磁灶人吳鞍渡海來台,最先居於鶯歌大湖兔子坑(今桃園縣龜山鄉兔子坑),不久因漳泉械鬥,輾轉遷移至鶯歌尖山埔街一帶。他門以附近黏土為原料,積極投入陶瓷生產,此處遂成為鶯歌窯業的發源地。海山地區林地頗廣,有足夠的柴薪雜草作為燒陶的燃料,三鶯地區又盛產煤礦,當時鶯歌所產的微粘結性的柴炭,恰好適合燒製當地的陶土土質。再加上當時鶯歌東北、東南及西向道路系統已初具規模,大漢溪水運交通系統也很便利,乃形成鶯歌窯業萌芽的充分要件。2.蓄勢待發期日治時期窯業政策的推動只及於南投、苗栗、北投等地,輔導區域並不含括鶯歌,因此這些地區的陶瓷產量、品類日治時期窯業政策的推動只及於南投、苗栗、北投等地,輔導區域並不含括鶯歌,因此這些地區的陶瓷產量、品類及規模在鶯歌所產製的陶瓷即名為「尖山燒」。當時的窯業輔導區域並不含括鶯歌,但日本對於當地的建設,如創立尖山公學校(今鶯歌國小)、連接桃園台北間縱貫鐵路以鶯歌為轉運站、擴大鶯歌與海山地區輕便鐵道的範圍改鋪雙軌、發展對外公路等,仍為鶯歌日後成為台灣陶瓷重鎮樹立了基礎。另外,鶯歌業者的自立自強也功不可沒,尤其在中日戰爭爆發後,許多福州籍師傅回歸大陸,人力短缺之際,開始實施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使得鶯歌陶瓷發生質的改變,窯業的生產逐漸由傳統邁向現代化。3.蓬勃發展期鶯歌陶瓷的重大發展是在台灣光復後。先是光復初期,台灣與日本貿易終止;後因國民政府遷台,台灣與大陸間交通斷絕,使得來自日本與大陸的陶瓷供應中斷,為了填補市場空缺,使得鶯歌陶瓷業迅速壯大。19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禁燃生煤、禁止採土政策的影響,限制了北投陶瓷的生產,也促使北投陶瓷從業者轉至鶯歌。鶯歌由於地緣的關係,承襲其技術和人力資源,遂一躍而成為台灣新的陶瓷中心。1971年,鶯歌引進天然瓦斯後,產品品質由石陶器轉而向瓷器發展,進而朝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自動化機械生產,或是朝向高附加價值的藝術陶瓷發展,鶯歌此時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陶瓷重鎮。4.轉型期1989年以來,台灣整體經濟環境轉變,也對鶯歌造成重大衝擊。一直呈現穩定成長的鶯歌陶瓷工業終於在1995年起開始大幅衰退,鶯歌陶瓷面臨空洞化及夕陽工業的危機。鶯歌從先前產銷一元化中,慢慢蛻變到現在產銷分離,甚至以銷售為導向的經營方式,商業儼然已凌駕製造業。所幸,仍有一些長期在鶯歌的製陶業者,製致力於融合鶯歌產業的特色,讓藝術創作者和設計者與生產者共同合作,使行銷管道暢通,以提升鶯歌陶瓷的藝術地位與產業競爭力;或是更新傳統商店街,將工業轉型為具現代機能而又具文化藝術氣質之空間特色,以及成立以陶藝家為主的小型化與專業化工作室的風氣方興未艾;或是融合藝術園區與觀光休閒的特性,促使鶯歌的陶瓷製造業轉型成為具有地方文化產業特色的城鎮。陶瓷製作過程1.選土:製作一件陶瓷器之前,最基礎的工作就是選擇適合的黏土。(1)製土、練土:陶藝工作者必須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各種泥土的特性來調配適當的泥土。所幸,由於分工愈來愈細,現在多可以買到已經「製」好的各種土了。製好的土需經過真空鍊土機攪拌均勻,並將其中的空氣成份壓擠出來,才可以進入下一個步驟。(2)黏土的成份:主要成份是矽酸和氧化鋁。矽酸是所有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份,矽酸遇到高溫就會熔融為玻璃質液體,但是矽酸的熔點高,需要很高的溫度才會熔融。土中若同時含有矽酸和氧化鋁話,則熔點會下降,在較低溫度粘土即會呈現熔融狀態。氧化鋁僅使熔點下降節省燃料,其主要作用是作為黏土中的骨架,燒製時土坯的矽酸雖然為熔融狀態郤能不倒塌,就是氧化鋁的關係。(3)陶土和瓷土有何不同:A.成熟溫度不同-是指粘土中矽酸可以充份熔融,達到不滲水的狀態。陶土的成熟溫度較低,瓷土的成熟溫度卻較高。B.成份不同-陶土和瓷土都是黏土,其主要作份都是矽酸和氧化鋁。瓷土含鐵量較少,沒有很多雜質,氧化鋁含量較高,熔點也較高,而陶土卻可能含一些微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