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基础资料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基础资料目录关键词含义相关规范发展历程“土十条”的主要内容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导则前言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与政治、经济、文化同等高度,2015年后,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相继发布“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018版)”等新增和修订的关于保护土地法律法规。今天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的含义是什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版与2018版的不同之处;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的程序;农用地、建设用地污染治理/修复实施方案编制提纲等。一、关键词含义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共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指通过源头控制、农艺调控、土壤改良、品种替代、植物修复等措施,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容量,减少农产品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风险。指在治理的基础上,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一步降低耕地土壤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含量,使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风险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土壤污染二、发展历程1995年2012年201420182016国务院发布“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导则等土壤污染质量标准十八大中将生态提升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同等高度环保部发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十八大以来国家重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由农用地逐步扩展到建设用地。1、适用范围: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自然保护区2、污染项目:8种重金属、2种农药3、标准限制:太绝对,不能体现地区差异,操作性不强1、适用范围:耕地、园地和牧草地可参照执行2、污染项目:8种重金属、3种农药3、标准限制:各地按照国家规定制定标准、测定方法更先进。为了达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本世纪中叶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版(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二、发展历程详细介绍编制的工作程序、编制大纲及图件详细介绍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及编制大纲详细介绍适用范围;风险管控与修复的规定(程序)等。受污染耕地治理(或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建设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二、发展历程三、“土十条”土十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实施措施1、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2、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4、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1、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2、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3、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4、加强污染监管,做好土壤预防工作1、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导则包括: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技术导则(农用地)和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建设用地)。一般程序:①任务由来及编制依据等;②区域概况及污染成因分析;③修复的范围、目标、指标等;④修复技术筛选及方案比选;⑤治理/修复的技术方案、工程量、预算等;⑥风险分析与应对(农用地)/环境管理应急预案(建设用地);⑦组织管理与施工进度计划等;⑧效益分析;⑨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护措施;⑩土壤治理修复有关图件。五、土壤污染防治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监管体制: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风险管控与修复应该包括规定的5项活动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