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 SCSI,是新一代的 SCSI 技术,和现在流行的 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 是并行 SCSI 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 SATA 硬盘的兼容性。SAS 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 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 接口和 SATA 接口完全兼容,SATA 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 SAS 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 是 SAS 的一个子标准,因此 SAS 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 SATA 硬盘,但是SAS 却不能直接使用在 SATA 的环境中,因为 SATA 控制器并不能对 SAS 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 由 3 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 SCSI 协议(SSP)用于传输 SCSI 命令;SCSI 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 通道协议(STP)用于SAS 和 SATA 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 种协议的配合下,SAS 可以和 SATA 以及部分SCSI 设备无缝结合。 SAS 的连接器在 SATA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巧妙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数据端口,在确保兼容 SATA 的前提下完成了双端口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 SAS 硬盘驱动器的双端口连接器(上-中)与 SATA 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下)对比 众所周知,SATA 硬盘驱动器的 SATA 端口和电源供应是分离的,两个连接器之间有大约2个(SATA 或电源)引脚宽度的间隙。SAS 的做法是将二者连为一体,第二端口就位于这个 4~5 个 SATA 信号引脚宽度的“桥” 的背面。虽然空间利用得很充分,可毕竟也要布置7个信号引脚,所以从端口(Secondary Port,SAS②)和主端口(Primary Port,SAS①)的“个头” 在上面的实物对比图中看起来就像武大郎和武松一样差别明显——当然,仅是针对宽度而言,引脚定义及传递信号的能力是没有区别的。 SAS(上)和SATA(下)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在这个投影方向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隔断,前者的轮廓包容了后者,使它们共用SAS 线缆连接器成为可能 由于SAS 硬盘驱动器的接口连接器只是比SATA(加电源)多出来一个从端口,而没有减少什么,所以SAS 线缆连接器很自然地就能兼容SATA 硬盘驱动器,反之(SATA 线缆配SAS 硬盘驱动器)则因受到从端口的阻隔而行不通。这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