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习惯心理学—西方古今透视VIP免费

习惯心理学—西方古今透视_第1页
1/17
习惯心理学—西方古今透视_第2页
2/17
习惯心理学—西方古今透视_第3页
3/17
习惯心理学—西方古今透视 邱兆宏 私立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 一、前言 二、习惯的界定与形成 三、良好习惯与不良好习惯的辨识——习惯心理学取向的临床心理衡鉴 四、习惯的相关理论探讨与对应之实务应用——习惯心理学取向的治疗策略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一、前言 「习惯」是一个极为平常的生活词汇。或许因为它在词汇当中是个道地的凡夫俗子,所以难以被学者们挑选成为学术概念的后宫佳丽。然而,国内心理学巨擘—柯永河教授在心理学领域游走多年,在欣赏了无数的精湛的理论概念之后,却迷恋上「习惯」这个「灰姑娘」。「习惯」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使柯氏对其如此醉心?吾人认为最原初的理由应该有二:(1 )「习惯」的概念浅显易懂,容易贴近一般大众——对身为临床实务工作者的柯氏而言,一句让个案容易了解的词语,会比起用一堆专有名词来解释还要实际多了。(2 )「习惯」的解释力与兼容性强——从古至今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学派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会直接使用到「习惯」这个词汇,有些学者则避而不谈,改用其他概念取代之(或许是认为「习惯」一词太通俗,且未有精确建构意义),但这些理论、概念却依稀可看到「习惯」踪迹;虽然如此,但从未有人直接以「习惯」为核心概念,建构一个用「习惯」取向的理论。 由前述两点看来,就实务面而言,「习惯」应用推广的渗透力强,然而就理论与研究面而言,虽包容性大,但定义、基础概念建构与整理却是不明确且杂乱的,这对研究的进行来说是一大困境,当然,也影响了以习惯为基础的理论延展。于此,柯氏便致力于雕琢「习惯」这块璞玉(建构「习惯」的构念),并大力地宣传之,企图建立一套以「习惯」为核心的「习惯心理学」的论述。 柯氏投身于「习惯」的学术探究之初,许多人对此学术领域价值不看好,柯氏虽痴情于此,但其自述,在无人支持的光景下,却也不免心虚:「习惯之学问路上只能看到只身孤影而无其他同行者……」,「或许前人早发现这是一条极短的死巷而已……」。为消除心中这样的阴霾,找寻「习惯」的同道者,柯氏搜寻、阅览古今中外有关「习惯」的蛛丝马迹,并在其「习惯心理学」系列书籍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之,包括:《习惯心理学——写在晤谈椅上四十年之后(理论篇)》一书的第十章,以及《习惯心理学——古今中外的习惯探讨与研究(历史篇)》整本书。这样的历史探究,除了找寻知音,更是为着找寻「习惯」概念本身的内部结构、机转法则,以及与其他学术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习惯心理学—西方古今透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