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选择性必修 3 第 4 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 10 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把握新课标新要求,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构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思维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导其确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教学内容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 3 的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第二课,继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授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第一子目更多的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与发展;第二子目意在说明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体现在茶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钟表文化三个方面。教材分析在我们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选择性必修 3 主要讲授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的相关知识,本课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文化交流。本课内容上承古代商贸与交流,叙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至 20 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贯穿世界近现代史,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教材容量大,本课知识涉及近代以来的贸易和文化 ,内涵量较大;形势灵活,知识看似零散,就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对高中历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和自主、交流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本课内容的学习。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定的前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难度。茶叶、服饰、钟表的文化交流,应作较详细的讨论学习,挖掘出商品交流背后的文化价值。另外,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水平有所不同,应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既突出学生个性成长又能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应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贴近生活的常识性知识,更加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目标1. 结合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逻辑体系构建,梳理经济全球化进程及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原因。2. 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