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规律问题聚焦有些心理学规律看似简单平常,因而往往被忽视,但它们的确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人在交往时,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不太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因此,与学生初次见面尽量少批评或不批评。2.期待理论马丁路德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因此,要正确树立人生目标,不断开展理想教育。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人相处。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爱、关注和期待,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现象,称之为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因此,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罗森塔尔效应”。因此,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行心理暗示。4.艾滨浩斯遗忘规律为了研究遗忘现象,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滨浩斯专门编制了一套无意义章节材料,用节省法(或重学法)求得在完全识记后的不同的时间段里,重新学习与最初学习的减少的时间或次数,并用这些数据绘制出一条表示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关系的曲线,即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曲线显示,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曲线显示,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表明遗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指导复习检测很有必要。指导复习检测很有必要。5.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4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归因对个人的后天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1)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如果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他趾高气扬;如果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