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产物流控制原理 在生产物流系统中,物流协调和减少各个环节生产和库存水平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系统中,系统的稳定与所采纳的控制原理有关。下面介绍两种典型的控制原理。 (1)物流推动型控制原理 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计算出各个生产工序的物料需求量,在考虑了各生产工序的 生产提前期之后,向各工序发出物流指令(生产计划指令)。推动型控制的特点是集中控制, 每个阶段物流活动都要服从集中控制指令。但各阶段没有考虑影响本阶段的局部库存因素,因此这种控制原理不能使各阶段的库存水平都保持在期望水平上。广泛应用的 MRP 系统控制实质上就是推动型控制。 (2)物流拉动型控制原理 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计算出最后工序,的物流需求量,根据最后工序的物流需求量,向前一工序提出物流供应要求。以此类推,各生产工序都接受后工序的物流需求。从指令方式上不难看出:由于各个工序独立发出指令,所以实际上是一种单一阶段的重复。推动型控制的特点是分散控制,每一阶段的物流控制目标都是满足局部需求,通过这种控制方式,使局部生产达到最优要求。但各阶段的物流控制目标难以考虑系统的总体的控制目标,因此这种控制原理不能使总费用水平和库存水平保持在期望水平。广泛应用的“看板管理”系统控制实质上就是拉动型控制。 生产物流控制的类型 (1)MRP、MRPII 和 ERP 的“推动式”物流管理模式 在生产物流组织控制上,根据 ERP/MRPII 的运作原理,通过预测计算物料的需求量和各个生产阶段对应的提前期,确定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投入产出计划,向相关车间或工序以及供应商发出生产和订货指令。各个生产车间或工序以及供应商,按计划安排进行生产,把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后续车间和工序,并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计划部门,通过“送料制”,最终产品逐渐形成。计划信息流同向指导推动物流。 对于“推动式”生产物流系统,进行生产控制就是要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物流输入和输出都按计划要求按时完成。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干扰,外部需求常常波动,内部运行也时有异常事件发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各种提前期的预测也不尽准确,造成“计划变化滞后”的情况,各车间、工序之间的数量和品种都难以衔接,交货期难以如期实现。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通常采纳调整修改计划,设置安全库存,加班加点,加强调度控制力度,增加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措施。与此对应,要发生相关的库存费用、人工费用、管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