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VIP免费

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_第1页
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_第2页
1958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_第3页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建国 60 周年:经济变革之体制变革 > 正文1958 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2009 年 09 月 29 日 13:03 直通车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 0 条 【前言】1958 年 1 月 9 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历史地看,户籍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它背后承载的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中国户籍制度彻底的改革,绝非改掉一纸户口所能解决。在追求“迁徙自由”的梦想之路上,我们要走的路显然很长。城乡二元户籍制之源1958 年,被视为中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配套制度,为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提供了详细的制度安排。在此前的 1954 年,其实中国公民的迁移自由已经从宪法中被取消。从 1958 年人民公社建立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这一体制的形成,很多人把其归结为计划经济使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则认为这更多是当时的经济危机造成的。他在《我们是怎样失去迁徙自由的》一文中提到,在 1952--1957 年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大约有 2000 多万农民工已经自由流动进入城市。但从 1959 年开始到 1960 年,大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又从城里迁出 2000 万人。这一变化源于当时中国的经济进展战略。建国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优先进展重工业的战略,“一五”时期所建立的基本是军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体系,重工业有一种内生的“资本排斥劳动”的机制,这一方式起初并未对农村劳动力完全封闭,期间部分农民工流动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不过情况到了 1956 年发生变化。中国工业此时刚刚起步,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停止了对中国工业化的后续投资。苏联停止援助后,政府财政赤字大规模增加,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没有新增扩大再生产就没有新增就业,所以 1959 年政府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向外迁移。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斯大林说过,要实现工业化,必须牺牲农民的利益。这一观点可以充分解释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1958 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并且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来保证这种内向型的资本积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