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河南双语月考)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自己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铁路边的树木B.小孩的座位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D.铁轨【解析】选B。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妈妈叫自己的小孩“别动”,是让他别在列车上跑动,即让小孩相对于列车或静止在列车上的物体没有位置的变化。故选B。2.(2013·大庆中考)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诗人看来云是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岸边的江堤B.江边的树C.树上的飞花D.诗人的小船【解析】选D。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云是不动的,研究对象是“云”,它是“不动”的,结合诗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诗人乘坐的船与云都在向东运动,故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故D正确。3.(2013·日照中考)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人沿该公路的人行道向西散步,以人为参照物汽车()A.向西运动B.向东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解析】选A。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汽车和人都向西运动,但汽车运动的速度快。以行人为参照物,假定人是不动的,汽车相对于行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并且一直是向前即向西运动,故选A。【方法归纳】两步描述物体的运动(1)选定参照物;(2)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4.(2012·十堰中考)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空中加油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解析】选D。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同速前进,它们相对静止,A说法正确;电梯与乘客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相对静止,B说法正确;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的,相对站在地球上的人也是静止的,C说法正确;空中加油机在空中加油时,相对于受油机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故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D说法错误。故选D。6.(2014·安福实验月考)如图所示,歼15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以为参照物,战机上飞行员是静止的;以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战机起飞时,飞行员相对于他驾驶的战机没有位置的变化,说该战机上的飞行员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该飞行员驾驶的战机;战机上的飞行员相对于航母、航母上的工作人员,他的位置发生变化,说飞行员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航母或航母上的工作人员。答案:战机航母或航母上的工作人员7.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词人对醉态的描绘妙趣横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请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怀疑松树动起来要来搀扶喝醉的自己呢?•【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诗句来看,作者在醉态下去靠近松树,而作者以自己为参照物,把自己认为是不动的,故认为是松树动起来要靠近自己。答案:作者和松树发生了相对运动,作者以自己为参照物,故认为松树是运动的,故怀疑松树动起来要搀扶喝醉的自己。8.“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他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为参照物。(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为参照物。(3)这个现象说明。•【解析】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小丽刚刚上车,车辆没有开动,感觉客车开动是选择了对面的客车为参照物的缘故;小丽乘坐的客车相对地面没有位置变化,所以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这种现象说明了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答案:•(1)对面的客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