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FI)指胃肠道不能消化胃内容物,表现为胃潴留增加、腹胀和呕吐,主要见于早产儿,常见于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主要与胃肠道发育未成熟有关,但也可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诊断以下2条符合1条则可诊断为FI:•胃残余量超过前一次喂养量的50%,伴有呕吐和/或腹胀•喂养计划失败,包括减少、延迟或中断肠内喂养•不推荐通过测量腹围或观察胃残余物的颜色诊断FIFI发病率FI发病率以上数据表明,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越高,NICU的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相应胎龄出生的新生儿,即发生宫外生长迟缓病因消化系统发育·10w消化道成型并旋转入腹腔·16w出现吞咽功能·20~25w胃蠕动·24w出现肠道缓慢蠕动·29-31w出现无序、混乱的肠道蠕动·30~31w开始有胃的排空·32W之前食管蠕动不协调,易出现胃食管返流·32-34w吸吮和吞咽协调,胃肠运动功能逐渐成熟病因消化系统发育·发育不完善,32W之前食管蠕动不协调,易出现胃食管返流,32-34w吸吮和吞咽协调,胃肠运动功能逐渐成熟·早产儿结肠动力不成熟,易出现胎粪排出延迟·早产儿的胎粪的成分(糖蛋白、糖类、钙、铜、铁和磷)较足月儿有所不同,胎粪较稠厚、黏稠,难于排出,胎粪易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阻塞肠腔。病因疾病因素·不少研究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疾病因素相关:母体异常、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感染、败血症、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等是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产前激素、胎龄、体重、早期开奶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伴有较大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机会增多。·低血糖和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喂养方式及药物·长期的禁食,肠外营养的支持:全肠外营养早产儿正常的胃肠组织结构和功能消失,肠绒毛变短,肠黏膜DNA丢失,因此提倡早期肠道内喂养,但喂养量增加太快有引起FI甚至NEC的风险。·连续和间断喂养方式中,连续喂养引起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明显增多·药物因素吗啡、氨茶碱、激素FI与NEC鉴别FI·生后反复胃潴留胃液、奶汁偶尔为血性污染或胆汁样的液体·轻度腹胀,部分可见肠型,肠鸣音正常影像学正常·停奶或减量后上述症状缓解NEC·生后反复胃潴留,但通常早期喂养耐受良好,突然出现胃潴留·出血性胃液或胆汁+血性液体(系肠动力下降伴肠坏死所致)·呼吸暂停、嗜睡、体温或血糖不稳定、便血、酸中毒、严重者灌注不足或休克、DIC、肠梗阻或腹膜炎表现、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表现:双轨佂、门静脉积气、肠型固定、僵硬治疗-体位1抬高上半身卧位使患儿上半身抬高,贲门高于胃底,胃内容物可借助重力加快排空,减少溢乳及胃食管返流。“鸟巢”卧位有边界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头手互动,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鸟巢”式护理能促进肠蠕动,使消化能力增强,减少胃食管返流。23俯卧位俯卧位能使肺下段通气更佳,降低腹内压,改善氧合,有利于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腹胀,可防止返流物的吸入。治疗-喂养·早期微量喂养肠道内微量喂养可以促进和改善肠道喂养的能力,微量喂养不作为营养的来源,仅是作为一个促进过渡到全肠道喂养的方法。·尽量经口喂养,其次是胃管内注射,不腹胀不回抽·母乳是最理想的肠道喂养来源,新鲜的母乳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VLBW特别是有宫内发育迟缓者,使用标准的早产儿配方奶、液体配方奶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深度蛋白水解奶可减轻喂养不耐受治疗-非营养性吸吮非营养性吸吮机制:通过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调节胃肠肽水平,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促进体重增加.促进吸吮-吞咽协调能力·减少哭闹·促进食物消化.促进口满足感.安抚患儿,减轻疼痛治疗-其他益生菌微生物调节肠黏膜防御屏障的基因表达、血管生长、促进肠道发育成熟,支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肠道细菌有免疫调节功能,影响机体对免疫、炎症、过敏的反应。甘油等促进排泄有研究表明:在<1500g早产儿早期使用甘油泻剂促使胎粪的排出,可以改善患儿喂养耐受性,使早产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显著缩短,治疗-其他胃肠动力药目前在喂养不耐受中研究比较多的是胃肠动力药,如红霉素类。红霉素类没有证据有益处。胸部抚触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