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4: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稻1 基本条件1.1 抗性(病、虫、冷、热)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 W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W7 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 W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W5 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 W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W5 级。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于对照。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 W5 级。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北方早粳区:耐冷性。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1.2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 3.0 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 5.0 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 7.0 天。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1.3 结实率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 W3 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 W3 个。1.4 旱稻品种抗旱性抗旱级别 W5 级。2 分类品种条件2.1 高产稳产品种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试验±0.0%试验点比例均±65%。或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 3 个百分点。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增加 2 个百分点。2.2 绿色优质品种2.2.1 抗病品种:南方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且华南稻区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武陵山区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