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yi)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到季孙氏时说:“(他)在院庭里奏起八佾来,像这样的事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呢?”(注意:佾,古代乐队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行八人叫一佾,共六十四人组成。)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三大家族(仲孙、叔孙、季孙)在撤出膳食时奏响诗篇“雍”。孔子说:“雝诗中说‘诸侯们助祭在庙堂,天子的仪态严肃端庄',(这两句诗用”在这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可论语八佾第三》取什么呢?”。(注意:雍,本作“雝”,《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中的一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人而不仁”,句中的“而”用于主谓之间,表假设。如……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丧,宁俭,与其易也,宁戚。”【译文】林放(鲁国人)询问礼的本原。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礼节,与其奢侈,宁可俭朴;丧礼,与其轻易,宁可悲恸。”(注意:大哉问,属于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还原。“易”,轻易,轻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译文】孔子说:“蛮荒的少数民族有国君,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没有国君 o”(注意:孔子的话中,两个“之”字均为主谓之间。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少数民族有国君,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某个时期没有国君,却葆有礼仪”o 另外,鲁国的昭公和哀公都曾经逃亡到别的诸侯国,是孔子亲见的。)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译文】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孔子对冉有(姓冉,名求,孔子的弟子;他给季孙子做家臣)说:“你不能拯救他吗?”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竟然说泰山,不如一个林放吗?”(注意: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到泰山去祭祀,这种行动叫“封禅”“旅”:祭祀的名称。)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争抢的事情。(万一有了磨擦)一定比试射箭。(射箭之前)作揖然后登上箭台,(射完了)走下箭台就喝酒,这样的竞争(才)是君子的风度。”(注意:“其争也君子”,句中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