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镇静护理为什么要镇痛镇静(l)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2)环境因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等。不实施有效镇静镇痛的后果休息睡眠不足疲劳,定向力障碍,易激惹应激反应加重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呼吸浅快,通换气功能障碍,呼吸肌疲劳免疫功能降低持续高分解状态,病情加重甚至MODS重症病人获得充分的镇静镇痛的意义解除疼痛减轻生理应激反应解除焦虑、恐惧使机械通气容易进行完成床边护理、诊断与治疗恢复患者的昼夜生理节律疼痛的评估ICU内患者疼痛评估只要依靠主观指标。包括疼痛部位、特点,加重、减轻因素和强度。常用评估方法有:(1)体表面积评分法;(2)数字评定量表法;(3)面部表情量表法;(4)语言评分量表法。疼痛评估最可靠方法来源于患者主述。镇静效果监测•Ramsay评分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分为6级,分别反映病人的3个清醒和3个睡眠状态。Ramsay镇静指数通常认为镇静指数2和3为理想的镇静水平,其表现为病人自觉舒适并且表现合作,对呼吸有反应。如能维持这一镇静水平,在中止镇静剂治疗后,镇静时间的延长和呼吸抑制的可能性就会减少。•Ramsay评分•1级不安静、烦躁•2级安静合作•3级嗜睡,能听从指令•4级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级睡眠状态,对较强刺激才有反应,反应迟钝•6级深睡状态,呼唤不醒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的观察和护理1、加强宣教重视患者有关疼痛知识的宣教,告知病人或其家属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时,能减少病人在机械通气时对呼吸机的对抗,增加舒适感,且苏醒迅速、完全,短期正确剂量使用对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对术后切口的愈合也无影响。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镇静剂和镇痛剂,为患者提供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同时也要减少患者对镇静剂或镇痛剂的依赖。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的观察和护理2、减少刺激,提高ICU病人睡眠质量在ICU的病人中有80%以上的病人有睡眠障碍,多数病人认为其他人的谈话、工作人员的各种活动产生的噪音,呼吸机、监护仪、空气压缩机等仪器发出的噪音,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留置胃管尿管及静脉注射等操作均可导致患者睡眠缺乏。因此,护士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ICU病人的睡眠质量。比如: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灯光柔和,避免仪器设备不必要的噪音,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操作时,应选择适宜的时间段,集中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和排除持续刺激病人的因素,如膀胱充盈、尿管不适、输液外渗、疼痛等不良刺激。若采取非药物措施后仍然存在睡眠障碍者,可应用药物诱导睡眠。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的观察和护理3、严密监测镇静类药物多对心血管及呼吸有抑制作用,应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呼吸、血压、瞳孔、神志的变化。每30~60min记录1次。使用中每日执行唤醒策略,进行评估和相关治疗护理,停药后注意药物的反跳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病人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及呼唤病人姓名有无反应,视物是否清楚。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2)呼吸系统力月西、吗啡、异丙酚可产生呼吸抑制作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声响等。定时查血气,了解有无缺氧和CO2潴留。当呼吸频率<10次/min,胸廓运动变浅,SpO2降低,应暂停镇静剂使用。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在镇静状态时应做好气管插管位置的固定,避免管道打折、移位或脱出,定时测量气管插管与门齿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寸带固定气管插管不宜过紧,以防管腔变形。质地较软的插管要用牙垫固定,防止扭曲、打折。深度镇静患者的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咳嗽反射抑制,肺的自洁能力降低,肺部分泌物不能排出,从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所以护士要重视保持气道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