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1 广州茶楼调研报告历史茶楼在唐代是茶馆,宋代繁荣起来, 唐代是过路客商休息的地方,宋代就成了娱乐的地方,明代品茶方式有了变化:从点茶到出泡,茶馆也繁荣起来,清末后茶馆业有所衰落,建国后一段时间, 除了老年茶馆,旅游点茶馆外,都有衰落.90 年代后复苏, 90 年代后期发展很快,现代茶馆与历史上.传统上一脉相承,但经营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过去可以几代传承一个茶馆, 现在就一定要有变化和创新,不然就不能生存。拿杭州来说,茶馆经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现在茶馆业的潜力很大,旅游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间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得茶馆经营有了很大创新,特别是在文化服务方面。茶楼里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的行踪。“陶陶居”门厅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据说是康有为的手笔。过去,陶陶居曾是粤剧艺人不挂牌的俱乐部,是他们埋组班”的活动场所。五十年代,陈残支的《香飘四季》中有几个典型人物,是在茶楼中找到模特儿的。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在广州的茶楼中拾缀,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笔记中却可看到,一九二七年, 他在广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经到山泉太平馆、陆园、妙奇香、别有春、北园、南园、一景酒家、国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楼、晋华斋、福来居、大观饭店等地方,看来鲁迅之到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 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作家韦君宜来穗坐了三四个茶楼,对广东人上茶楼很有体会。她称赞茶楼“象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这点人情味实在令人愉快。“说”茶楼的楼梯上下人头攒动,食后自动招呼服务员以碟为单位计价是“君子之交” ,“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风格”,是“真正老广东人的风格。”这不是虚言妄赞而是体验入微。别称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 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茶楼又称居。所以, “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