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 .强调直觉思维 布鲁纳的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他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 .强调内在动机 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事实表明,对自己能力是否具有信心,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一定影响。 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动机时,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即要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还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以及如何纠正。让学生有效地知道学习的结果,取决于:⑴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接受到矫正性信息;⑵假定学生接受的矫正性信息的时间、场合都是合适的,那么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这些矫正性信息;⑶学生接受的矫正性信息的形式。 布鲁纳还认为,学生利用矫正性信息的能力与他们的内部状态有关。如果学生因驱力太强而处于焦虑状态,那么,提供矫正性信息不会有多大用处。另外,如果学生有一种妨碍学习的心理定势的话,学习往往会显得异常困难,这时,学习的每一步骤都需要及时给予反馈。布鲁纳称这种反馈为“即时反馈”。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提供矫正性反馈也有可能会产生负作用,即会使学生一直依赖于教师的指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使学生最终能自行地把矫正机制引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