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OLED 面板已经事实上成为了高端手机面板,面临的传统行业挤压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每一项新技术的崛起都是一个被传统技术攻击打压的过程。反映到用户群体上,就是所谓 LCD 和 OLED 之争,LCD 对 OLED 的攻击点有四:1:OLED 面板“低频“PWM 调光问题。首先明确一个事实,没有任何医学证据证明 OLED 面板 PWM 调光和眼部不适有关。LCD 水军常引用的某协会标准,是应用于高亮度 LED 照明的,和屏幕调光无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察觉到 80Hz 以下的 LED 灯闪耀,此时的人眼能够感知到明暗变化,闪耀频率在 80Hz 以下的也被称为可见频闪(visible flicker),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感知到 80-100HZ 的 LED 灯频闪,超过 100HZ的 LED 灯就连 LCD 水军大量引用的某国外网站也只敢弱弱的说一句“120HZ以下可能会影响情绪”。注意,这是高亮度 LED 灯的标准。而所谓“低频”PWM 调光的频率是多少,240HZ 以上(其实 PWM 调光也仅仅是在最低光下才能降低到 240HZ 而已,在这个亮度下,更应该关注 DC 调光的屏幕亮度压不下去,三原色波长不相同,短波蓝光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或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危害更甚。),这个标准远远超出某协会所说的“可能影响情绪”的 120HZ。所谓可能影响情绪”的 120HZ 只是高亮度 LED 照明。2:OLED 屏幕子像素排序问题。其实 OLED 屏幕并不一定要用 Pentile 排序(三星 GalaxyN2 就使用了RGB 排序),OLED 屏幕前期之所以使用 Pentile 排序,是因为成本控制+子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素寿命问题(三星 N2 使用标准 RGB 排序导致烧屏奇快)因此使用 Pentile 排序放大了蓝色子像素规模(该子像素衰减最快),顺便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正所谓有得有失,Pentel 排序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某些极端情况下,尤其是有规律的圆角(例如文字)部位,会因为某子像素共用原因导致颗粒感严重,最极端的情况下实际 PPI(单位面积内像素密度,一般用来衡量清楚度)只有理论 PPI 的 66%。但是到了 N3 这一代,情况又有变化,三星为了提高子像素密度,把OLED 的子像素优化成了菱形 Pentile 排序(国内一些厂商为了营销有时候成为钻石排序),这一改动极大缓解了实际 PPI 低的问题,最极端条件下也能达到理论 PPI 的 83%左右,可以说钻石排序和标准 RGB 排序差距已经不大。正所谓有得有失,钻石排序的副作用是,某些极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