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创新的意义.管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管理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人类有了语言,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简单的管理行为因此而发生。管理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不断进步,其理论、方法、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即不断地创新。但管理也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产生——成长——衰老——消亡”规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消灭管理,管理工作者是自己职业的掘墓人。例如,一个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它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企业花费很大精力研究提高质量的措施,建立规模庞大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惜重金聘请质量监督、检查人员。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发挥日益强劲的作用,由于质量管理人员高水平的工作,使得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甚至消灭了不合格品,企业效益和市场份额大增。质量管理的目的已经实现。这时,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成了多余之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注重的重点发生转移。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予以解散,专职的质量管理专家纷纷“下岗”,质量管理工作者用自己的有力的砸碎了自己的饭碗。在经济发达的社会,工序的更新、产品的换代、职业的变化以非同寻常的速度进行着。企业也好,企业中的员工也罢,如果不能具备时间序列的前瞻眼光,不注意创新思维,都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创新的总方向是线性的,单项的创新又是发散的、阶段性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内,衡量创新要用不同的尺度。“减人提效”是管理者公认的提高管理绩效的手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按不同的力度加以操作。人类社会初期,管理由结绳记事开始,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手段的复杂化,项目不断增多,管理者的队伍亦随之不断壮大。如果,在管理产生的初期就大力推行“减人提效”,生产就不会壮大,社会也就不会发展。管理的强度沿着正态分布的曲线,从左向右由低向高,再由高向低。生产对管理者的需求,也是又少到多,再由多向少发生变化。管理水平亦不可简单地跨越阶段。管理由简到繁,管理行为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设立繁杂的职能,配备各专业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得管理流程不断合理化,大量问题得到解决,这时便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机构和人员了。这是个递进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管理有不同的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造成职责不清,管理行为重复而低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国家腾出精力搞好宏观经济的整体调控。这就要求企业把内部管理抓得更细,企业管理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