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程千帆在古代传说中, 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 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没了,有的被忽视了, 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 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 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但在一般情况下, 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 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 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锤嵘《诗品》 卷中评鲍照云:“磋其才秀人微, 故取湮当代。 ”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平,后人所知无多。①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②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七的两篇诗,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张若虚既无专集,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编选断限,只芮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然而此集并无张作。 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据友人卞孝萱教授所考,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③此十三种, 宋时大抵还在, 张诗或者即在其内,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但宋代文献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 、《唐诗纪事》等书均未载张作。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这一卷中,收有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张作即在其中。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