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最新治疗方法探索:人格重建创造力 & 创伤:经历挫折后的女人更加漂亮?还是顺风顺水的女人才漂亮?据说,许多有非凡创造力的人, 在早年都经历过一些重大的创伤抑或分离性焦虑体验。如果这是真的,绝对让人听到后不禁头皮发麻! 记得在我驾驶第一辆车的时候(现以转手),有一个特殊的潜意识象征仪式:每周都有 1-2 次,会在工作之余把这台车子从外到内檫得干干净净。这看上去像不像强迫行为?或许,这和强迫行为一点关系都没有。在此,不妨普及一下强迫情绪的常识:如果一个人持续重复一个动作,但是过程中却是享受的快感, 并没有丝毫冲突, 那都不叫强迫, 顶多叫潜意识象征性仪式。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反复洗手的时候,感觉到了较为强烈的冲突感,即内在存在俩种声音在干仗,那么即便只持续半小时,都叫强迫情绪或强迫行为。孩子早年需要理想中的完美客体。那个时候, 我为何要有这个仪式呢?因为对我的某个子人格临时而言, 这个仪式是比较重要的。 任何人工作久了总会有疲劳感或压抑感。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 当然也不例外。 同样需要合理地调节自己的神经,做到劳逸结合。当时,在一次无意中,我发现每当工作疲劳时,只要去擦车子,然后再躺在车里停一会儿音乐,整个人就会进入类似禅定或禅悦的状态中。我很清楚, 这是某个子人格把工作中的疲劳因子通过高级的心理防御机制,暂时投注在一个物体上。 而这个物体, 必须能够象征儿童时期对完美客体自恋式投注的诉求,同时还要满足本我的快感。(注:孩子在 7 岁前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比较了不起的,这并非要求父母真的要非常有本事, 而至少要让孩子看到父母适时的力量,这样就非常容易让孩子的自体完成内聚力。 可是大多数孩子早年看到的父母都是在无数次吵架中,互相攻击以显示部分子人格力量,因此孩子的“超我”才会衍生出“理想主义”的温床。)言归正传。 那么当时我潜意识中的某个子人格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把工作中的疲劳释放在家庭里, 抑或教育后代的过程中, 这个或许是必定的, 因为所有的普通人都经常这样。而我深知早年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我会极力避免父母把情绪投射给儿童的任何行径,即使是在无意的时候。 至今我和爱人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吵过一次。遇到分歧,我会把媳妇约到车上, 然后依靠我的定力静静地先聆听她的情绪,而后我再同理、共情、修通。这样我们的婚姻情感就能够维持得相对比较和谐了。(注:笔者现在更喜欢养花来缓解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