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解决问题能力的心理因素出来混就是修行。 想要修行到一定境界,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内在思维体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前面我们介绍过解决工程问题的常用思路和 天下至柔思维, 驰骋天下至坚难事(6Sigma 和 FMEA),算是把主体的思维方法工具过了一遍。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依赖发现,纵然能熟用这些思维方法,仍不见得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背后还有些个关键的心理原因。1.问题空间问题的正式定义有三个要素:1).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2) 目标状态:你希望获得的信息和状态。3) 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你可能采用的步骤。如果未能对这些要素的任何一个很好的定义,那么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许多初始困难就会出现。好比时下的新冠状病毒的传染病控制,其中初始转态:病源,病毒基因序列,病毒肺炎机理,传播途径等一开始不清楚,很含糊。这种情况下,问题解决这首要工作就是尽可能找出问题究竟是什么—让初始、理想的解决方法以及可能的收到都变得清楚。2. 心理因素我们都体会过,知道初始态和目标状态,为了从开端到结束找到正确的操作,也仍然很困难。在数学领域,如X^2+x-12, 求 X,我们有一套代数算法;在常见的传热,结构等物理场,我们可以用有限元算法去计算。在现实生活中, 问题解决者常常使用启发法, 所谓启发法是一些策略或“经验法则”。心理阻碍 1:问题消耗太多心理资源是什么让问题解决变得困难?心理学家的统计得到了非常统一的答案。“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同时考虑 ;且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有很多很难获取或需要很大的精力才能获取”。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心理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必须散布在不同的心理任务(要做的事情 )中,你的注意过程分配这些资源。这些心理资源就像电脑CPU 一样,有些心理活动可以并行计算,有些不得不串行计算,当计算量太多,CPU 就承受不了。比如:你和你的朋友, 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走,行走和聊天同时并行进行,当前面有水坑需要你绕路行走时, 你可能不得不停止讲话,因为这刻,你的行走过程需要额外的心理资源,你的语言过程不得不被先挤出去。因此问题细化非常有必要,将总体操作分解成细小的操作,让每个操作所需的”计算量”,为”CPU”所能承受。如果我们经常必须习惯地解决类似问题,那么一个有用的程序是,对解决办法的每一个部分都进行练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么那些成分就会要求较少的心理资源。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