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转载▼标签:杂谈薛法根: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反思现时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弊端。其一、语文教学失却了人文关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曾一度极力追求训练的科学化,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练习,使语文教学异化成纯技术的训练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大量的练习中被割裂了、被淡化了,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筋骨不见血肉,枯燥乏味,语文学习自然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再强了外在的能力而荒了内在的精神,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其二、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目前,语文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窄化成了书本世界的学习,语文与生活成了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十分狭窄;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即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十分狭窄。我们认为,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化意识,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其三、语文教学忽视了个性体验。语文学习是个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占优势的学习方式,对同一篇文章有他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然而,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成人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答案的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现象力。由此,语文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其四、语文教学缺少了综合实践。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文训练,总以为通过单项训练可以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语文素养不等于单项能力的简单总和。繁琐、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