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离不开大量乡村教师的付出,乡村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教师因物质回报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出现“向城化 ”流动,导致乡村教育出现了教师“难进、难留”的两难境地。在乡村教师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要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入手,让他们对乡村教育有合理的认知、适应条件的变化、形成稳定的情绪。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心理服务体系。因此本文拟构建乡村教师的心理服务体系,从而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一、缺失:面对乡村教师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事实(一)城乡差距导致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低 处于乡村的教师要面对硬件设施的落后、繁重的任务、 “不争气 ”的学生、保姆式的角色、微薄的收入等现实状况,这些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份显著下滑。乡村教师在强迫症、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就意味着离职的可能性高,从而加剧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二)乡村教师个人心理调节能力不足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来自职业压力的一种心理无助、困乏与疲倦;二是个体对职业的情意消退、动力凝滞与低成就感。男性教师的倦怠多于女性教师。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源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研究发现焦虑是对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 乡村教师心理服务体系缺失乡村教师 “想离职 ”“留任率低 ”的背后更多地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相关。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在他们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和进行自我调节的情况下,需要有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职业认同感等。目前来看,在乡村没有从政府层面为乡村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普查、建档、心理辅导等服务;也没有专门的心理机构如心理健康协会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普及;更没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专业背景的专家为他们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技巧。同时教师的工作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家庭成员等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乡村教师获得的无论是外在的支持还是专业的心理服务都是比较缺失的。二、探源:多方面因素导致乡村教师心理状况不佳(一)政策落实未能实现国家意图为了提高乡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