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球5%-15%的人群存在胆道系统结石,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因为胆道系统结石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等胆道系统感染。我国胆道系统结石患者约占同期总住院人数的11.5%[1-2] 。目前,国内尚未制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为规范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指南中所涉及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1 级,多个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综述。2 级,单个随机对照实验。 3 级,单个队列实验或病例对照实验。4 级,多个非实验性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 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B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C级,低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该治疗的副作用大于其疗效。 D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E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本指南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1 急性胆囊炎1.1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预后在所有腹痛患者中,急性胆囊炎患者占3%-10%[3]。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 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非结石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 7%-26%,总病死率为0-10%[4]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胆囊炎,通常起病严重,预后比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差,总病死率为15%[5]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肠外营养、肿瘤、感染以及糖尿病等。1.2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与严重程度评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本指南制订的诊断标准见表1。在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检查的诊断依据(4 级 ) 为:Murphy 征阳性 ( 用超声探头压迫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