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质量飞轮发展前景难料双质量飞轮( DMFW,double mass flywheel )是上世纪80 年代末在汽车上出现的新配置。与单质量飞轮相比,它具有避免怠速共振、减振、降噪和换档轻松等优点。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在从事双质量飞轮产品的研发,有的企业即将进入批量化生产。奥尔威咨询通过对该产品两年来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由于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双质量飞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难于预料。一、我国双质量飞轮研发现状据了解,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就有企业开始研发双质量飞轮,主要是从离合器企业开始的。2000年,长春一东公司计划与德国Luk 公司合作,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开发国产的双质量飞轮。此后,湖北黄石三环、桂林福达等企业也先后提出研发计划。2005 年后,国内一些从事飞轮齿环总成的生产企业如吉林大华、重庆海通、重庆光大(今博耐特)等也开始研发双质量飞轮。据奥尔威咨询了解,目前国内正在生产、研发和计划进入的企业有13 家。我国双质量飞轮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在于2007 年,是从外资企业在中国以CKD方式生产双质量飞轮开始的。国内最先组装生产双质量飞轮的企业是中日合资的重庆爱思帝,该公司为广州本田的一款车型组装双质量飞轮,2007 年该企业有近10 万套的规模。 2007 年 10 月, Luk 公司在中国太仓的二厂也开始组装生产双质量飞轮。他们在中国组装生产的双质量飞轮主要配套给国内车型。今年,吉林大华与奇瑞汽车合作开发的双质量飞轮、湖北三环为江铃汽车开发的双质量飞轮,都有望在年底实现批量化生产。二、我国发展双质量飞轮主要存在问题据了解, 国内开发双质量飞轮的周期(研发立项到产品样件)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前期投入不高,只要 100~ 200 万元就可以。但真正要研发双质量飞轮,对国内企业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国际上最先从事双质量飞轮研发的是德国Luk 公司, 其后还有德国的 Sachs 等,这些企业都申请了双质量飞轮的产品专利。由于专利还未过保护期,所以国内企业在研发双质量飞轮时,如何避开专利的限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第二、 国内合格零部件配套的问题。由于双质量飞轮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一些零部件上如薄钢板、半圆形弹簧等国内虽有生产,但产品质量如弹性系数等还无法满足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据国内的一位企业副总讲,该企业通过多方了解找到国内的一家半圆形弹簧生产企业,但其生产的价格比进口的价格还贵,且产品质量还没有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