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护理查房基本资料•患者:81床朱志成男性,26岁,缘5天前于“新马泰”旅游时出现发热恶寒,恶心呕吐,最高体温39℃,到当地就诊,症状缓解,到广州后,症状反复。主诉发热伴呕吐5天现病史•患者神情,精神疲倦。恶寒发热,发热时伴汗出,肌肉酸痛,时有恶心呕吐,T:38.5℃、P:89次/分、R;20次/分、BP:141/89mmHg。•入观后遵医嘱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测,完善相关检查•西医治疗上营养心肌,护胃止呕,营养支持•中医上以“标本兼治”为则,以“扶正清热解毒”为法。既往史•过敏史:过敏性鼻炎;客观资料•白细胞计数WBC:2.55*109/L,中性粒68%,CT未见异常,心酶CK:1725u/L,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78u/L,客观资料•血液科会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查因:考虑病毒感染所致可能性大。•皮肤科会诊:病毒疹,药疹待排。主要的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登革病毒感染导致毒血症有关•病毒疹:与病毒感染有关•焦虑与病情严重,短期内变化迅速有关•潜在并发症:肝功能损害•知识缺乏缺乏登革热疾病相关的知识体温过高与登革病毒感染导致毒血症有关•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2)卧床休息,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3)补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4)如果体温大于39℃时用地米5-10mg避免用镇热镇痛药物降温,不能使用冰袋降温,避免损伤脑细胞•5)加强基础护理,注意口腔皮肤的护理病毒疹:与病毒感染有关•1)保持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无出血倾向•2)予炉甘石洗剂外涂•3)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4)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焦虑与病情严重,短期内变化迅速有关•及时与病人沟通,关心安慰病人,及时了解其真实的思想动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成功的实例。潜在并发症:肝功能损害•1)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2)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尤其应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等。•3)及时补充一些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如微生态活菌、矿物质等有利于维持肝脏健康的微量元素。•4)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很大,肝病患者要忌酒。存在的问题•病毒疹未退•肝功能损害登革热定义•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和肝脏的Kupffer氏细胞内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登革热病理改变•有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内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登革热临床表现•1、发热•2、皮疹•3、出血•4、淋巴结肿大•5、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登革热疾病预防•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有机磷杀虫剂,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把蚊虫的密度降到最低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污染性,也可以考虑使用物理性的防蚊工具,如防蚊纱窗,防蚊纱门,防蚊纱网等,效果也很不错。登革热疾病预防•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沙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