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1 战时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重庆城市地位变迁[ 摘 要] 一个城市的地位关系着该城市及其周边的发展前途。战时重庆地位的变迁,使得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创建前有“孕育”关系;发展中有“反哺”作用。女师学院,成为战时重庆的一个名片。[ 关键词 ] 抗战大后方;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重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使得重庆一跃成为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女师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也得益于重庆城市地位的提高。有学者指出:“中国近代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随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1)那么,抗战时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命运”与重庆的城市地位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1937 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了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0 年,国民政府在江津建立了战时女子最高学府——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随之,国民政府下令解散女师学院, 之后又迁校九龙坡。 女师学院的命运始终跟重庆在战时的城市地位息息相关。本文欲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试探究。一、创建前的“孕育”关系(1937— 1940)最新资料欢迎阅读2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一跃成为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地位得到提高。随着重庆城市地位的提高,为1940 年女师学院的孕育及发展提供了很多优势条件。第一、政策制度保障。 我国的女子学校起源于清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通商口岸创办的教会女子学校。女子高等教育诞生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也有力地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高等教育从此正式拉开了序幕。1917 年,中国自办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高等部成立(1919 年 4 月正式改组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2)1931 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被并入北平师范大学后,全国就没有国立女子高等教育机构。迁都重庆之后,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筹划“孕育”一所女子师范高等教育学校,以继承北京女师大之续。1938 年 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要求“对师资之训练,应特别重视,而亟谋实施”。(3)1938年 7 月,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规程》 ,其中对于女子教育的特别规定:“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之,得分男女两部,并得筹设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