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补体的发现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的产生及理化性质一.补体的发现一.补体的发现二.补体的概念•补体补体(Complement,C)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正常存在的一组被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参与免疫效应蛋白质,包括30多种成分,故称补体系统。三.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系统固有成分指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C1~C9;B因子、D因子;MBL、丝氨酸蛋白酶。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3.补体受体分子补体受体(CR)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四.补体的产生及理化性质1.主要由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多为β球蛋白,少数为α、γ球蛋白。2.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加,仅在某些疾病时有所变动,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C3含量最高。3.不同种属动物血清补体含量存在差异。4.在生理条件下,多以非活性状态存在,被激活后才能产生效应。5.补体极不稳定,多种理化因素可影响其活性,56℃30min即被灭活。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激活后具有效应:生理情况下,补体成分以酶原形式存在被激活后,表现各种生物学活性级联反应:补体的激活是一系列连锁的酶促反应三条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一.经典途径定义: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激活物的激活过程阶段:识别阶段形成C1酯酶活化阶段形成C3和C5转化酶攻膜阶段形成攻膜复合体(C5b6789)1.识别阶段即经典途径的启动,是C1识别免疫复合物并活化形成C1酯酶阶段。2.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一)3.膜攻击阶段•即形成攻膜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使抗原性细胞溶解阶段。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二)二.替代途径•该途径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故又称C3途径或旁路途径。•激活物:细菌细胞壁成分、凝聚的IgA及IgG4、眼镜蛇毒等。•参与替代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因子:B因子、D因子、P因子为激活因子;H因子、I因子为抑制与调节因子。•在细菌感染早期,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二.替代途径1.二.替代途径2.二.替代途径二.替代途径•旁路途径C3转化酶水解C3生成C3a和C3b,后者沉积在颗粒表面并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即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其功能与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类似,能够裂解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三.MBL途径(凝集素途径)•MBL途径是指细菌或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清中的MBL结合,进而激活C4、C2、C3的活化途径。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补体系统是动物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之一,同时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其生物学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形成MAC(攻膜复合体),介导溶细胞作用激活过程产生的水解片段,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如:调理作用、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等1.溶解细胞•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这种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手段•生物学效应:溶菌作用(G-)、变性的红细胞血小板等2.炎症反应(1)激肽样作用C2a、C3a具有细胞的激肽样作用,可增高血管通透性,引起炎性渗出、水肿,称为补体激肽。补体激肽的作用不为抗组胺药物所抑制。(2)过敏毒素C5a、C3a、C4a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道透性增加,以及使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等过敏症状,故称其为过敏毒素。(3)趋化作用C5a、C3a能吸引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是一种趋化因子。3.调理吞噬作用细菌--C3b/C4b--巨噬细胞→促进吞噬4.补体的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加入补体,能显著地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只有补体也可出现溶解病毒(有囊膜)的现象,如由补体介导引起RNA肿瘤病毒溶解的现象。所有C型RNA病毒,均能被灵长类动物新鲜血清所溶解。5.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通过C3b介导的免疫粘附作用结合到红细胞上,随血流进入肝、脾,经其中的巨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