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副标题前言▪分娩是大部分育龄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期间女性承受的巨大产痛常导致产妇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及其家人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减轻产痛则是大部分产妇最为关注的产时保健内容之一,为产妇找到一种既能缓解产痛,又不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的镇痛手段是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分娩镇痛▪理想的镇痛分娩技术应具备:①镇痛效果好。②起效快、操作简单方便。③对母婴健康影响小。④在保证产妇清醒的条件下,还能保证其活动自如且不会对子宫收缩力产生影响,同时产妇还能够主动加入分娩过程中。⑤一旦产妇无法继续自然分娩,镇痛的实施不会对剖宫产的开展产生影响。分娩痛与镇痛▪明确产痛基础解剖知识是目前使用区域麻醉技术缓解分娩疼痛感的关键。▪第一产程产妇的内脏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的腰椎交感神经及颈旁神经丛缓解,胎儿在产道内下降引起骶部躯体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阴部神经缓解。故在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采取椎管内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较理想。分娩痛与镇痛▪镇痛实施及分娩期间组织损伤对母体及胎儿有间接或直接影响,循环及呼吸系统受到疼痛刺激、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焦虑抑郁等心理动力学行为均对母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上述反应在疼痛缓解后有所改善。分娩痛与镇痛▪分娩疼痛刺激产妇的呼吸系统,增加宫缩时产妇每分钟耗氧量及通气量,在宫缩期间换气不足将引起母体血氧不足,间接刺激胎儿血氧不足,镇痛分娩的开展可能会加重肺换气不足现象,引起呼吸衰竭。而若换气过度又将导致严重的氧合血红蛋白分离曲线移动或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导致胎儿获氧量减少,影响新生儿结局。分娩痛与镇痛▪目前对分娩镇痛安全性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了解分娩期间各个有害刺激步骤的相互作用,更好地理解产妇自然分娩的疼痛过程,找到神经受体与递质参与的机制是突破传统分娩镇痛治疗的关键。镇痛方式-非药物镇痛▪情感支持、分娩教育、芳香疗法、按摩、冷热疗法、音频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产妇缓解产痛。此外还有部分技术需要专门培训或专门设备,这类技术包括皮内注射水、水疗、经皮电神经刺激、生物反馈、按摩、针灸、催眠等,但上述技术大多未经严格的科学研究证实其功效,故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局限,其效果需进一步证实,不可盲目实施。镇痛方式-非药物镇痛▪目前,产前教育在围生期保健中被广泛应用,分娩教育对分娩方式选择、分娩持续时间及不健康婴儿出生率是否有影响尚未被证实,故仍需继续研究。此外,产妇在分娩期间获得亲友支持是否影响分娩疼痛感也无可靠研究支持。赵立娟等的研究发现,女性在获得助产士或配偶连续分娩支持或可缩短分娩时间,降低剖宫产率,降低镇痛干预率,并获得最大的分娩满意度,但该结果对围生儿的结局并无较大影响。英国多采用经皮电刺激镇痛,但有研究证实经皮电刺激后产妇疼痛感并无较大缓解。镇痛方式-全身性镇痛▪目前,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和吸入性镇痛是较常规的分娩镇痛方法,一氧化二氮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吸入性麻醉剂,该药物是50%氧与50%的一氧化二氮的混合物,需要特殊的净化设备辅助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减小对环境的污染。镇痛方式-全身性镇痛▪指导产妇正确吸入麻醉药物,可帮助大脑一氧化二氮浓度峰值与最高宫缩峰值同时发生,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目前一氧化二氮用于镇痛分娩是否有负面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氧化二氮的间断使用对母婴均较为安全,但若产程中产妇出现血氧不足等情况需增加系统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及一氧化二氮的使用量时,此时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显现,安全性也降低。镇痛方式-椎管内镇痛▪在分娩期间采取椎管内镇痛是相对有效的镇痛手段。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美国有>60%的产妇选择椎管内镇痛分娩,芝加哥的一所医院产妇选择椎管内镇痛的分娩率竟高达90%,而英国有近1/3的产妇选择实施椎管内镇痛分娩。镇痛方式-椎管内镇痛▪椎管内镇痛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连续腰椎硬膜外镇痛+脊髓硬膜外镇痛,采用联合手段可能与大部分产妇的分娩时间较椎管内镇痛药物的有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