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掏蚀病害分布特征VIP免费

掏蚀病害分布特征_第1页
1/5
掏蚀病害分布特征_第2页
2/5
掏蚀病害分布特征_第3页
3/5
掏蚀病害分布特征总体病害情况松山新城外城南墙大部分因修建民居而被人为破坏,导致墙体基本缺失,只余墙根残留,只在西端余62.6m 的残余墙体。其余病害主要为坍塌和片状剥离等,坍塌遍布外城南墙整体,有些墙段坍塌程度甚至已经无法看见墙体,为整面墙体坍塌,且在外城南墙随处可见各种或大或小的坍塌体,坍塌高度范围在 40500cm 不等,其间也可见到裂隙发育、洞室发育及冲沟发育等病害。片状剥离遍布整面残余墙体,并伴有少量的生物结皮,厚度约为1~2cm[6] 。西墙南端大部分遭到人为破坏,其上有人为垒筑土墙,原本墙体只残存墙根,此段约为 82.8m;从西墙自南向北走,接下来可见一段保存相较完好的墙体,墙体基本完整,女儿墙保存完好,高度约为1m,墙体主要病害为坍塌(顶部大坍塌和底部夯层断裂坍塌)、掏蚀(多见于底部,分布范围极广,深度约为40~80cm 不等)、裂隙(广泛发育,平均 3~5m就有一大裂隙从墙体顶部延伸至墙体底部,开度及深度都极为客观,开度约为 3~8cm,深度约为 30~150cm); 西墙正中有城门,城门附近有马面及马道,上部植物病害极其明显,冲沟、裂隙、泥流等病害也广泛发育,为保护墙体,城门已经人为修筑墙体用以封闭此城门,防止人为、羊群等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西墙北端的墙体底部掏蚀和坍塌病害十分显著,局部坍塌严重(有些 7 度甚至可达 1.5m), 并且部分墙体根部坍塌处有人为堆砌石块痕迹,堆砌方式相邻层间砖块以反方向倾斜堆积。整段墙体外侧有民居,墙顶有大型平行墙体走向裂隙;女儿墙保存也较为完好,高度约为40cm,宽度约为 60cm 北墙坍塌破坏严重,西北角有因一坍塌所致的贯通大洞,宽4m,高 7m,此 处为松山古城块状土取样点,夯层特点为:分层明显、强度较高、坍塌断裂面垂直于夯层面,夯层厚度约 16cm。外城北墙的主要病害为:坍塌、大裂隙及各种洞室等,墙体中部有一人为开通的出入通道,宽约20mo此通道的东端,墙体整体性较为完好,但墙体病害尤其多,为外城墙体之最,广泛发育着大裂隙、大冲沟、大坍塌及成排分布的洞群。大裂隙及冲沟的成因大致为原先墙体中设置的烟囱在雨水等的侵蚀冲刷下,逐渐发育而成的;或者是因为原本墙体中存在大型加筋木头,经多年风化后消失不见,从而在初始位置留下如我们现今所见的大裂隙或冲沟。成排分布的洞群极有可能是由于差异风化或加筋材料风化消失弥留的痕迹,也不排除是雨水掏蚀的可能。3.2 掏蚀病害情况松山新城掏蚀病害分布广泛,外城、内城各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掏蚀病害分布特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