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课题: 10 3 组合(五) 教学目的:1对排列组合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2.能运用排列组合概念及两个原理解决排列组合的综合题;3.提高合理选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排列、组合综合问题教学难点: 排列、组合综合问题授课类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 :学生易于辨别组合、全排列问题, 而排列问题就是先组合后全排列. 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两定义的关系后,按以下两步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元素来,选出元素后再去考虑是否要对元素进行排队,即第一步仅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第二步则考虑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不需要,是组合问题;否则是排列问题. 排列、 组合问题大都来源于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所熟悉的情景,解题思路通常是依据具体做事的过程,用数学的原理和语言加以表述. 也可以说解排列、组合题就是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具体情景的出发,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抽象出“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的过程. 据笔者观察, 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跟不上,而是因为平时做事、考虑问题就缺乏条理性,或解题思路是自己主观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规的做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师生一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做事就怎么分析,若能借助适当的工具,模拟做事的过程,则更能说明问题 . 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排列、组合问题解题方法比较灵活,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法 . 若选择的切入角度得当,则问题求解简便,否则会变得复杂难解. 教学中既要注意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更要注意提醒学生体会如何对一个问题进行认识思考,才能得到最优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 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 ,在第n 类办法中有n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12nNmmm 种不同的方法2 / 5 2. 分步计数原理: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n 步有n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12nNmmm种不同的方法3.排列的概念: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 m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