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单肺麻醉期间低氧血症的产生和防治摘要:单肺通气技术的开展为胸外科手术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但单肺通气也有其不可避开的并发症,即低氧血症,威胁病人的安全,为术中呼吸道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是对麻醉医生的重大挑战。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如何改善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通过麻醉技术及方法的改进,如:非通气肺应用 CPAP、高频通气、通气侧肺应用 PEEP 等,旨在改善单肺麻醉期间的氧合,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本文介绍了单肺通气中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的进展。关键词 单肺通气 低氧血症 肺内分流 呼气末正压通气单肺通气(OLV)技术广泛应用于胸科手术,即对一侧肺进行通气而对另一侧肺进行气体封闭,目前最为常用的是双腔支气管导管法。单肺通气为胸腔内操作制造了理想的操作条件,并为健肺提供保护作用,防止病侧肺的分泌物或血液流入对侧肺,确保气道通畅,避开交叉感染和病灶扩散。单肺通气对呼吸生理的最大影响就是低氧血症,虽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效应(HPV)可使非通气肺血流减少,并转向通气肺,减少了肺内分流,但仍有10%左右的病人发生显著的低氧血症[1] 。如何降低分流(Qs/Qt),提高氧合是 OLV 中防治低氧血症、确保病人安全的关键问题。单肺通气时发生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有:1.导管位置不正确 单肺通气发生严重低氧血症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导管位置不正确。尤其对于双腔管来说,导管过深、过浅,以及导管发生旋转、左双腔管端进入右支气管或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堵塞等都会影响通气,使通气量不足,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胸科手术常在侧卧位下进行,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的过程中可因头颈部前屈、后仰或旋转而造成导管端移位[2,3]。气道峰压是指肺充气过程中最大的气道压力,与吸气流速、胸肺的顺应性及气道阻力等有关。有报道( OVL)气道峰压高于3.4kPa 时, 导管位置异常的可能性(特异性)为89% [4]。临床上常用听诊法和纤维支气管镜法来推断双腔管的位置。但插管后听诊法的正确率仅为60 %。单独依靠临床征象来推断双腔气管导管的位置有15.5%~24%的患者出现导管分隔失败[5] 。为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体位放置后,应常规行纤支镜检查。术中,由于手术操作以及各种外界因素造成患者体位的变动,双腔管的位置亦可能发生变化,一旦发生变化,也应立即行纤支镜检查确保导管对位良好,避开低氧血症的发生。2.体位由于侧卧位受重力影响,下肺血流多于上肺,剖胸后下肺不仅受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