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查房儿二科朱高红主要内容•疾病概况•病史简介•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主要见于学龄儿男孩多于女孩,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各种症状可以不同组合,出现先后不一,首发症状以皮肤紫癜为主,少数病例以绞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首先出现。可伴有低热,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临床表现(一)皮肤紫癜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及躯干较少。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少数重症患儿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部分病例可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紫癜一般月后消退,部分患儿间隔数周,数月后又复发。临床表现(二)胃肠道症状由血管炎引起的肠壁水肿、出血,坏死或穿孔是产生肠道症状及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一般以阵发性剧烈绞痛为主,常位于脐周或下肢部,疼痛,可伴伴呕吐,但呕血少见。部分串儿可有黑便或血便,偶见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者。临床表现(三)关节症状主要以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关节腔有浆液性积液,但一般无出血,可在数日内消失,不留后遗临床表现(四)肾脏症状多发生于起病一月内,亦可在病程更晚期,于其他症状消失后发生,少数则以肾炎作为首发症状。症状轻重不一,与肾外症状的严重度无一致性关系。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质和管型,伴血压增高及浮肿,称为紫癜性肾炎;少数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脏症状绝大多数在起病一个月内出现,亦可在病程更晚期发生,少数以肾炎为首当其发症状。虽然有些患儿的血尿,蛋白尿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大多数都能完全恢复,少数发展为慢性肾炎,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53床毛云馨,女,5岁11月,住院号:17030943。患儿因“双下肢皮疹一周,发现尿常规异常一天”于2017年3月13日入院。入院时查体:T:36.8℃,P:90次/分,R:22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反应一般,面色如常,全身皮肤弹性可,双下肢见散在紫红色斑疹及暗红色瘀斑,针尖至粟粒大小,颜色深浅不一,对称分布,压之不褪色,口腔粘膜光滑,无麻疹粘膜斑,两肺呼吸音粗糙,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尿常规:黄、清,蛋白+,隐血±,白细胞3/HP,红细胞1/HP,予以西咪替丁、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氯雷他定、顺尔宁等抗过敏治疗。诊断:过敏性紫癜。予Ⅱ级护理,普食。现患儿住院第八天,无腹痛,双下肢皮疹减少,颜色发暗。病情介绍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变态反应、血管炎有关。2、疼痛:关节与局部过敏性血管炎症病变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应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力下降有关。4、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疾病治疗预防的知识。5、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肠道粘膜受损关;紫癜性肾炎:与肾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护理问题护理措施1、避免诱因:避免感染,特别是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进食机体有过敏反应的食物,如鱼、虾、蟹、蛋及乳类;避免寒冷刺激、花粉、尘埃、昆虫咬伤、疫苗接种。2、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创伤;患儿应增加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或过多的行走性活动。护理措施3、饮食指导: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给予高维生索、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食多餐,禁食坚硬、多刺的食物,防止口腔黏膜或牙龈出血,禁食动物蛋白,如鱼、虾蟹、鸡蛋、牛奶等。肾型紫癜患儿应给予低盐饮食,腹型患儿如出现剧烈腹痛吐血或便血时应禁食。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皮肤瘀点瘀斑的变化,了解病情有无缓解,有无新发出血、肾损害、关节活动障碍等表现。护理措施5、应卧床休息,对关节型病例应观察疼痛及肿胀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置,协助患儿选用舒适体位,做好日常生活护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关节痛效果好。6、心理护理:过敏性紫癜可反复发作或并发肾损害,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安和痛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出院指导,使家长学会继续观察病情、合理调配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