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前言静脉输液是直接、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通过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其他给药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输液治疗的前、中、后期,均应注意观察并及时预防和处理输液的并发症。但是,同时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日益受到重视,对此医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践,取得许多防治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经验及措施,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安全有效地实施。研究现状:静脉炎发生率的文献报道张鸿燕\郭丽娟\高琳1999年2月报道发生率为87%李小燕\刘洋等2000年3月报道发生率为52%刘慧蓉\吴丽苹2001年7月报道发生率为40%王秀琴\孙小燕2003年3月报道发生率为54.5%史培芬\钟锡明等2003年3月报道发生率为39.3%许瑞华\韩蔷等2008年3月报道发生率为66.67%目录•第一部分静脉炎的定义及形成机制•第二部分静脉炎的分级•第三部分静脉炎的临床表现•第四部分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第五部分静脉炎的分类•第六部分静脉炎的治疗静脉炎的定义INS(美国静脉输液学会)的定义:•指静脉的炎症。国内的定义:•指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机制静脉渗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改变静脉渗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改变损伤局部血小板形成血栓前列腺素E1.E2损伤局部血小板形成血栓前列腺素E1.E2静脉局部内膜损伤内皮细胞疼痛静脉局部内膜损伤内皮细胞疼痛致病因子致病因子第一步第一步第二步第二步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使炎症进一步发展使炎症进一步发展血流缓慢血流缓慢释放组织胺静脉收缩,官腔变窄释放组织胺静脉收缩,官腔变窄第三步第三步第四步第四步结果结果静脉炎分级标准(INS))INS规定评判静脉炎的级别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区分、记录、管理、追踪静脉炎和评估质量进度。INS规定被评为2级或更高级别的静脉炎,必须报告并填写《异常事件发生报告》。INS规定静脉炎的发生以及伴随的干预手段、治疗、纠正措施及患者宣教都应被记录在患者病历中。静脉炎的分级静脉炎的分级INS静脉炎发生率标准计算公式:发生静脉炎的例数X100=外周静脉炎发生率%外周留置静脉导管的总例数INS规定外周短期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或小于5%的范围内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不可进行干预的:患者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可干预的:溶液的PH,渗透压,穿刺部位,输液装置及输液的量和速度,穿刺者的操作技术无菌观念等静脉炎的分类血栓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炎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原因药物因素直接毒性作用药物的酸碱度工型变态反应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刺激的时间渗透压等等化学性静脉炎——原因酸碱度:血液PH值为7.35——7.45•PH〈7.0为酸性;〈4.0为强酸性;PH〉9.0为强碱性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PH〈4.1在无充分血流下明显静脉内膜组织改变•PH6.0——8.0内膜刺激小•PH〉8.0使内膜粗糙后,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PH值的不同是药物配伍禁忌的主要因素化学性静脉炎——原因渗透压:溶质浓度低的腔隙中的水向溶质浓度高的腔隙中转移为渗透•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低渗溶液:<240mOsm/L,如0.45%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240-340mO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高渗溶液:>340mOsm/L如10%葡萄糖化学性静脉炎原因常用药物的渗透压:药物渗透压5%的葡萄糖250-253mOsm/L0.9%生理盐水308-310mOsm/LTPN1400mOsm/L甘露醇1098mOsm/L5%碳酸氢钠1190mOsm/L50%葡萄糖2526mOsm/L阿霉素280mOsm/L5-FU650mOsm/L环磷酰胺352mOsm/L长春新碱610mOsm/L化学性静脉炎----预防充分合理地稀释酸碱溶液1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及输液途径2引路注射及化疗后冲洗3加强输液过程中的监控4护理干预措施5化学性静脉炎----预防1、充分合理地稀释酸碱溶液适宜的溶酶---TPH,艾恒等适宜的药物量---药理性质适宜的稀释度----如CTX临床常用的稀释液:注射用水0mOsm/L0.45生理盐水154-155mOsm/L5%葡萄糖250-253mOsm/L0.9%生理盐水308-310mOsm/L利用渗透压最低的溶液稀释药物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