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meningococc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阳性,重症病人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部分病人可暴发起病,迅速死亡。【病原学】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呈肾形,多数凹面相对成对或四联排列。无芽胞、不活动,但有荚膜,根据其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群(A、B、C、D、X、Y、Z、29E、W135、H、I、K、L),90%以上是由前三群引起。脑膜炎球菌为专性需氧菌,在巧克力、血培养基、卵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在普通培养基上基本不生长。该菌对干燥、寒冷、湿热、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含自溶酶,在人体外容易自溶而死亡,留取标本后需及时送检并迅速接种。人是本病唯一的宿主,脑膜炎球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血液、脑脊液和皮肤黏膜瘀点中。细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而致病。【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带菌者及病人。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因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是重要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借空气飞沫传播;但密切接触如同床睡觉、接吻、怀抱等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仍可能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本菌群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对其他菌群有短暂的交叉免疫力。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四)流行病学特征全球、全年散发,但在温带地区可有地方性流行,冬春季发病居多。我国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病原菌从人体鼻咽部侵入,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部分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少数病人因细菌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等原因,细菌侵入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可无明显的症状或出现少量的皮肤出血点。极少数病人发展为败血症。细菌通过血脑屏障侵犯脑脊髓膜,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重者脑疝形成,迅速死亡。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引起循环障碍和休克。另外,脑膜炎球菌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上呼吸道感染阶段,主要为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败血症期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周围出血,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肺、心、胃肠道等可有广泛出血。脑膜炎期主要为脑膜和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介质的作用下发生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颅底部化脓性炎症和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展神经、动眼神经、听神经等损伤。暴发型脑膜炎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缺氧、变性、水肿、充血、出血、坏死。【临床表现】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7天,一般为2~3天。根据病人病情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一)普通型最常见,约占发病者的90%。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全身不适等,持续1~2天。2.败血症期突起畏寒、寒战、高热,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意识淡漠等。少数病人出现关节炎或关节痛。70%以上的病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本期持续1~2天。3.脑膜炎期除高热及其他中毒症状外,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及脑膜刺激征阳性,重者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等。部分囟门未闭的婴幼儿前囟膨隆,张力增大。本期持续2~5天。4.恢复期病人体温降至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消失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症状消失,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病人多在1~3周内治愈。【临床表现】(二)暴发型儿童多见,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分为三型。1.休克型急性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