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材料应该生活化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教师应慎重考虑数学活动中的材料选择,并激发幼儿与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积极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我园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数学材料的选择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实践,我们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提出幼儿园数学活动选择材料应该生活化的观点。一、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寻找材料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们把数学教育内容按大纲要求生活化,创设活动冲突,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大班幼儿学排序,我们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推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其中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办法的幼儿。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二、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也是教学思维的过程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时,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例如:排序材料,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才可能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可见幼儿寻找材料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三、要求幼儿相互交换自带材料.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教学关系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关系数学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