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柯萨奇病毒A组:2/4/5/6/8/10/16型柯萨奇病毒B组:1/2/3/4/5型病原体: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传播途径:复杂,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流行趋势:四季发病,集中春夏季,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6/9/16/17/25/30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高热可引起惊厥,热程2~4d咳嗽、流涕、咽痛、呕吐、腹泻头痛、腹痛或肌痛较大儿童: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儿:流涎、哭闹、厌食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症状: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体征:咽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不等1~2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重症(多为EV-A71感染):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甚至死亡预后:疱疹性咽峡炎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和病原学检查即可作出疱疹性咽峡炎诊断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典型体征: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病原学确诊病例:临床诊断+(咽拭子、粪便、血液等)具备下列之一(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疱疹性口炎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DNA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流行趋势: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散发病例为主临床表现:发热,疱疹(齿龈、颊黏膜,唇、口周皮肤)。红斑成簇小水疱浅表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溃疡性口腔炎病原体:细菌,革兰染色阳性球菌临床表现:婴幼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糜烂,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纤维素渗出,擦去伪膜呈出血性糜烂面,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溃疡处疼痛明显,轻微口臭、局部淋巴结常肿大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法定传染病——麻疹病原体:麻疹病毒,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斑(Koplik斑),直径0.5~1.0mm,出疹前24~48h,颊黏膜近臼齿处,下唇内侧面与牙龈之间,软腭及咽弓等处黏膜,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1d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斑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属于副粘病毒9法定传染病——水痘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病毒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流行趋势:全年均可发生,集中冬春季节,呈散发性,传染性极强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向心性分布皮疹,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均可累及。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溃形成溃疡,常有疼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疱疹性咽峡炎治疗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部分病例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病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治疗1.干扰素α(INF-α):INF-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INF-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IFN-α2b喷雾剂:100万U/d,每1~2小时1次,疗程3~4dINF-α雾化吸入:2~4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