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系指一组不同病原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症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水肿、尿少、血尿和高血压。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首位,可呈流行性,每年9、10月份为其发病高峰,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男多于女,男女比例为2:1。一、病因(一)细菌常见的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致肾炎菌株,其细胞壁所带抗原蛋白属M型。细菌型别随感染部位而不同:咽部感染多为12型,也可为1,3,4等型;皮肤感染多为49型,较少见的为2,55,57等型。凝固酶阳性或阴性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等其他细菌也可致病。(二)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B4和埃柯病毒9等感染也可并发急性肾炎。(三)其他真菌、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疟原虫等也可并发急性肾炎。二、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多数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引起急性肾炎;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则以直接侵袭肾组织而致肾炎,在尿中常能分离到致病原。链球菌抗原或变性的IgG和抗体结合后,即以循环免疫复合物形式沉积于肾小球基底上皮侧;也可以先“植入”毛细血管壁,再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原位肾炎)。免疫复合物在局部激活补体系统(以更替途径为主),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由此产生的各种免疫、炎症介质,氧自由基以及局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释出的溶酶体酶等使基底膜断裂,血液成分漏出毛细血管,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各种管型。与此同时,细胞因子等又能刺激肾小球内皮和系膜细胞增生,严重时可有新月体形成,这种增生性病变降低了肾小球血流量和超滤系数(kf),使滤过率降低,严重者尿量显著减少,发生急性肾衰竭。因滤过率降低,水钠滞留,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增多,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和循环充血。三、病理本病病理属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急性期为渗出性、增生性肾炎,恢复期为系膜增生性肾炎。四、诊断(一)临床表现1.发病前1-4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脓疱疮和猩红热等链球菌前驱感染史。2.一般病例:均有以下四项表现:(1)水肿:初始于眼睑和颜面,渐下行至四肢及全身,多为轻度或中度浮肿,合并浆膜腔积液者少见。浮肿一般为非凹陷性,与肾病性水肿明显不同。(2)尿少:水钠潴留导致尿量减少,尿量越少则浮肿越重。(3)血尿:多为镜下血尿,约1/3左右病例可有肉眼血尿,此时尿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中性或弱碱性尿者),也可呈浓茶色或烟灰样(酸性尿者)。(4)高血压:30%-80%病例有高血压。不同年龄组其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婴幼儿110/70mmHg。患儿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纳差等。3.严重病例:除一般病例的表现外,应有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1)严重循环充血:表现有浮肿和尿少加剧、心慌气促、频咳、烦躁、不能平卧、呼吸深大、发绀、两肺湿罗音、心音减慢、心率增快,可有奔马律和肝脏进行性增大。(2)高血压脑病:表现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视力模糊、一过性失明、嗜睡、惊厥和昏迷。此时血压可达到160-200/110-140mmHg。(3)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有少尿或无尿、浮肿加剧、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少尿标准:每日尿量,学龄儿童少于400ml;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l;婴幼儿少于200ml或每日尿量少于250ml/m2;无尿标准为每日尿量少于50ml。4.非典型病例:(1)肾外症状性肾炎:患儿有水肿和(或)高血压,但尿改变轻微,多呈一过性尿异常或尿检始终正常,故又称为尿轻微异常或无异常的急性肾炎。(2)具有肾病表现的急性肾炎:以急性肾炎起病,但水肿和蛋白尿似肾病样,可有低蛋白血症,以致于误诊为肾病综合症。非典型病例需依靠链球菌前驱感染史和血清C3降低来确定诊断。(二)实验室检查1.尿液检查:红细胞增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尿蛋白多为+-++,可见管型,在疾病早期可有较多的白细胞。2.血液检查:常见轻度贫血,多为血液稀释所致。白细胞多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沉多轻度增快,1-3月渐恢复正常。3.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70-80%病例ASO升高,早期使用青霉素者和脓皮病引起者可不升高,一般3-6个月恢复正常。4.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