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地活着——读《围城》有感《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典型之作,这是一部会令人掩卷沉思的书籍。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的情感。因此,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发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种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与否活得精彩,如果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而这无疑极不理智。钱钟书先生通过这本书更多地向我们传递了生活的智慧,我们无需为了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但我们要用一腔热血活出生命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 30 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 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种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在一种围城。同窗间的友情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停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主动的心去发明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由于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在一座围城之中。回到书中,我们追溯主人公方鸿渐的历程和情感变化,或许我们会产生更多思考。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种人普通,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岁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只差没有报告天下,凭海为证,大言不惭地说有一天自己会如何如何。那时候总是很单纯的,没故意识地去做许多事。没有责任的包袱,不懂世间的复杂,指天夸耀自己的伟大,却在深夜独自嘤嘤哭泣,很脆弱的。其实这是每一种孩子都会犯上一回的狂病,但这又何尝不是一回人生的轰裂呢?几年后,二十七岁的鸿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