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用药物外渗后处置新生儿输液常见并发症静脉炎渗出静脉炎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使用以下标准:0级——无临床症状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概念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法律、法规!!!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药物外渗分类血管收缩药血管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常见药物外渗分类血管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缩血管药物: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营养液多巴胺、间轻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药物因素自身因素其他因素理化因素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理化因素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输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溶液输入量、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都可能导致药物外渗。药物因素由于药物刺激性大,PH值与血液不符,药物浓度过高,以至于渗入血管,或是药物输注速度过快等原因,使得血管超出其自身承载能力,血管壁变薄,药物自血管渗出,造成局部溃烂。患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无自主意识,不能按需要制动,且血管细小,充盈度差、尤其在疾病状态下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如新生儿休克、硬水肿时,血管通透性增强。医护人员技术因素1、静脉穿刺技不熟练2、血管选择不当。3、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4、禁止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药物外渗损伤的分期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Ⅲ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渗漏后2~3天,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疼痛,可出现发热。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外露或伴感染渗出分级0度Ⅰ度Ⅱ度Ⅲ度无任何临床症状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曾有报道过因前期未引起重视导致坏死病例的。预防措施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高渗性的药物外渗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去甲肾上腺素外渗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去甲肾上腺素外渗药物外渗我们该怎么办?输液外渗的处理(一)紧急处理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