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1概念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是由于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理上以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伤为主要特点临床上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为主,常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2病因长期素食使维生素B12摄入不足胃底腺壁细胞中内质网微粒体分泌的内因不足维生素B12在小肠的吸收减少血液中转运钴胺蛋白缺乏或功能异常麻醉中应用NO₂可产生维生素B₁₂不可逆的氧化反应转钴胺蛋白基因缺陷3病理以脊髓脊髓后索、侧索受累最早且最常受累,以脊髓小脑束及上位胸段的脊髓受累多见,下位颈髓次之,严重时可累及上颈髓及腰髓,甚至波及延髓。早期是髓鞘的肿胀,轴突基本没有变化,随病情进展在损害部位出现髓鞘脱失及轴突变性,脊髓大体切面呈灰白色,后索变硬。大脑白质不同程度受损,皮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继发局部变性,出现轻度脑萎缩,周围神经及视神经常见髓鞘脱失、断裂及轴突变性等。早期组织学变化可见髓鞘肿胀,随之出现小病灶继而融合成空泡状大病灶。晚期胶质增生较显著。4临床表现一.发病特点SCD多在中老年发病,65岁以后为发病高峰期,可能与老年人随年龄增高胃酸和胃泌素分泌减少,影响食物中维生素B₁₂吸收有关男女比例为1:1.5SCD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症状逐渐加重,无明确发病时间一般先有慢性胃炎、慢性贫血症状,后有神经系统症状,亦有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神经系统症状因SCD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程度、病程不同而有差异5临床表现二.症状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四肢或双下肢麻木无力、发硬和双手笨拙,行走不稳,踩棉花感,可见步态蹒跚、步基增宽。随后出现手指、足趾末端对称性持续刺痛、麻木和烧灼感等。可出现低头时背部窜电感。颅神经损害表现: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脑白质损害表现:一记忆力减退、痴呆等高级智能障碍以及妄想、幻觉、抑郁等精神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大小便功能障碍,可伴体位性低血压、支气管痉挛6临床表现三.体征位置觉、振动觉减弱或消失,远端明显。肢端感觉客观检查多正常,少数患者有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共济失调、闭目难立征、跟膝胫试验阳性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双下肢可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反射亢进或减退(周围神经病变较重时,肌张力减低,减反射减弱)锥体束征阳性7诊断一.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检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巨幼细胞贫血血清维生素B₁₂浓度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含量低于100μg/L,可诊断维生素B12缺乏症。注射维生素B1₁₂毫克/天,10日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维生素B₁₂水平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细胞内维生素B₁₂水平测定:我国尚不能常规检测细胞内维生素B12水平。血清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能间接反映细胞内维生素B₁₂即功能性维生素水平不足。8诊断二.Sehiling试验口服放射性核素57钴标记维生素B,₁₂测定其在尿、便中的排泄量,可发现维生素B₁₂吸收障碍。正常人吸收量为62%一82%,尿排量为7%一10%。9诊断三.胃液分析进行快速组胺试验,做胃液分析可发现抗组胺胃酸缺乏抗体测定部分患者血中可检测到抗胃壁细胞抗体或IF抗体可发现有抗组胺性胃酸缺乏10诊断四.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浓度动态检测MBP可释放到脑脊液,并且MBP含量与髓鞘的破坏程度平行。脑脊液MBP浓度测定是活动性髓鞘降解的特性指标,可能成为检测scD病变严重程度和疗效判定的指标。多正常,少数可有轻度蛋白增高。11诊断五.尿甲基丙二酸测定由于维生素B12缺乏,甲基丙二酰CoA不能转化为琥珀酰CoA,患者尿中甲基丙二酸含量增高,故测定尿中甲基丙二酸,可进一步支持该病诊断。12诊断六.脊髓MRIMRI检查发现脊髓后索、侧索或脑白质出现长条状等T1、长T2信号。在维生素B₁₂针对性治疗后,随访病情及MRI复查,若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明显缩小,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呈正相关,则进一步支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13诊断七.神经电生理检测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周围神经和脊髓损害的定位,发现早期的亚临床病灶,还可以进一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