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掌握股肿、臁疮、脱疽的辩证和治疗。熟悉青蛇毒、淋巴水肿的辩证和治疗;股肿、臁疮、脱疽的预防和调护。了解青蛇毒、淋巴水肿的预防和调护。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四肢的动脉和静脉的疾病,包括了动脉及静脉狭窄、闭塞、扩张、损伤、畸形等病变。中医称周围血管为“经脉”、“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病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外因包括外感六淫、特殊毒邪(烟毒)、外伤等;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劳伤虚损等。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血瘀。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及体征有:疼痛皮肤温度异常皮肤颜色异常感觉异常肢体肿胀或萎缩营养性改变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查是获取临床信息的重要手段,临证时应重点检查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肢体营养状况、有无肢体肿胀增粗或萎缩、有无肿块、溃疡或坏疽等。几种常见的血管功能试验:1.肢体位置试验患者仰卧床上,使起两下肢伸直抬高,髋关节屈曲70°~80°,保持该位置约60s后进行观察。动脉血液供应障碍时,可呈苍白或蜡白色。患者坐起,下肢下垂于床沿,再观察皮肤颜色的改变。正常人10s内可恢复正常。动脉循环障碍者,恢复时间可延迟到40~60s或更长,且颜色不均,呈斑块状。2.皮肤指压试验用手指压迫指(趾)端或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了解肢端动脉的血液供应情况。正常人指(趾)端饱满,皮肤呈粉红色。压迫时局部呈苍白色,松开后毛细血管可在1~2s内充盈,迅速恢复为粉红色。如充盈缓慢,延长至4~5s后恢复原来的皮色或皮色苍白或紫绀,表示肢端动脉血液供应不足。3.运动实验间歇性跛行是慢性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距离和时间与缺血的程度相关,临床上常以此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疗效的指标。测定方法为患者以一定速度(1.8km/h)行走,直到出现症状,该段时间为跛行时间,所行距离为跛行距离。内治外治手术介入疗法总论完周围血管疾病病因复杂,病机多端,可涉及风、寒、湿、热之有余,气、血、阴、阳之不足,但都离不开血瘀这个病机。因此活血化瘀成为周围血管疾病总的治则,但必须结合寒热虚实的不同而灵活应用。现将常用治法分述如下。温经散寒法活血化瘀法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补气养血法(1)间歇性疼痛:主要有运动性疼痛,是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疼痛等不适症状。发生在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又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患者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随着步行增加,疼痛逐渐加重,直至患者不能再起步,只要休息片刻,疼痛即缓解或消失。这是下肢供血不足的重要症状。(2)持续性疼痛(静息痛):无论动脉或静脉病变,都可引起肢体持续性疼痛。在动脉病变中常见而且严重。这种疼痛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仍然持续存在,夜间尤甚,所以又称静息痛。皮温变化主要取决于通过肢体的血液量。动脉闭塞性病变时,肢体寒冷,闭塞程度越重,距离闭塞平面越远,寒冷愈明显。静脉病变时,由于血液瘀积,肢体有潮热感,下垂时更明显。皮肤色泽能反映肢体的循环状况。正常皮肤温暖,呈淡红色。若皮肤呈苍白色或发绀,伴有皮温下降,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升高,是静脉瘀血的征象。周围血管病所发生的感觉异常除疼痛、寒冷和潮热外还有肢体沉重、麻木、针刺感或蚁行浅感等表现。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肢体浮肿。静脉性浮肿的特点是浮胂呈指凹性,以踝部与小腿最明显,除浅静脉曲张外,常伴有小腿胀痛、色素沉着或足靴区溃疡等表现,抬高患肢浮肿可明显消退。淋巴水肿的特点是浮肿呈指凹性或坚实,但具有海绵状特性,以足及踝部明显,逐渐向近侧扩展,形成范围广泛的浮肿,抬高患肢无明显改善。皮肤增厚且粗糙,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腿”。肢体或趾(指)部变细、瘦小、萎缩均是由于局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长期缺乏必要的营养,加之由于疾病造成机体疼痛等限制患肢活动诸因素所造成。萎缩是慢性动脉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主要有皮肤营养障碍性变化、溃疡或坏疽。由动脉缺血引起的营养障碍性变化表现为皮肤松弛,汗毛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形发脆。无论动脉缺血或静脉瘀血,都可以发生溃疡。动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