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力的传递”的角度认识结构 一.从力的传递的角度认识结构的必要性 力的传递是结构工程师思考的永恒主题,个人理解准确把握力的传递路径、针对性采取构造处理是结构工程师的重要职责;而在掌握基本结构(如梁、柱、板、拱、框架等等)受力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结构整体的经济合理则是对工程师的更高要求。 在工作中,我们会面对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也习惯于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结构,如功能、跨度、形式、结构尺寸、构件名称等等,如果停留在这一层面,则结构在认识中是杂乱无章的,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头绪。作为设计的一个阶段,为了使知识和经验的脉络清晰可辨,结构工程师必须经历一个从单纯感性认识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结合的阶段,就必须尝试从力的传递的角度去认识结构。 如果从力的传递的角度去认识结构,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不同的结构之中有诸多相通之处,这样一来形式纷繁复杂的结构有了彼此 沟 通的语 言 ,高层建 筑 和大 跨度桥 梁、地 铁 车 站 和桥 梁之间 有了生 动 的联系 ,而我们的认识也可以 升 华 ,对既 有成 熟 的构造处理可以 从受力的角度去认识其 合理性;同样对于不熟 悉 的结构,则可以 形成 对其 宏 观受力特点的认识,从而为采取相应 的构造处理奠 定 基础。长 期 坚 持 这种认识的角度和方 法 ,就会形成 一套 对结构的理性认识。个人理解,一定 程度上结构工程师的重要使命 就是建 立 和主动 的利 用 这种理性认识,努 力把原 来只 能感性描 述 的转 化 为可以 量 化 的,即 使一个误 差有 100%的估 计也比 没 有要好 的多,它 避 免 了措 施 的盲 目 性和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认识层次的升华。 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并不矛盾,实际上建立在理性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感觉才是结构工程师最为宝贵的东西,同时所谓的“理性认识”如果在大脑中成为僵化的教条,则结果更为可怕,因此在理性思索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适时跳出原有的边界束缚,而从一个结构的最初功能需求或者说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去认识结构,只有这样结构才能是灵活的和生动的,真正的结构大师一定是设计越做越灵活,越做束缚越少的。 回头想来,从力的传递的角度去认识结构是一个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命题,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力的传递的角度去认识一些我们已经熟悉或习惯的结构,这个问题就有了具体的内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