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创作中个人情感的流露 史铁生是一位特殊的作家,他总是用独特的眼光来描写这个神奇的生命世界。作品语言朴素真切,思想隽永深刻,充满了哲思,也有个人情感的涓涓细流。绝大部分作品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思,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与震颤。本文拟从作家及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残疾意识、宿命意识、宗教情感和博爱意识层面入手,深入解读史铁生创作中的复杂情绪,进而透析作者灵魂由世俗向超脱,再由超脱向审美转变的历程,从中体会作者心灵的超然与精神上的豁达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用其一贯的简洁方式指出: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教训。历史上也有好多事例证明,一个人一旦遭到厄运的重创,并在其他领域无所作为后往往转而发愤著述。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①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例。这个不幸的作家双腿瘫痪时年仅21岁,一个贮满生机的生命从此被缚在轮椅上,开始了漫长的内心焦灼过程。残疾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使他痛心疾首、沉默不语,同时也正是切身的痛苦体验,孕育了他写作的成功。作品中,他注重表现对生命、人生和现实社会的独特见解,抒写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思。读他的作品犹如品一杯沁人心脾的大碗茶,让人难舍其独特的韵味,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残疾意识、宿命意识、宗教情感和博爱意识,显示出残疾的高贵的生命价值。 残疾意识的流露:渴望生命价值的平等 史铁生表现残疾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系列小说,有一种极为突出固执的残疾倾向,那就是他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尽管史铁生是一个 情感性的作家,而他却能从自己的经历与遭遇中看清事件的全貌,从自己的感受中走出来,找到理性的归宿。 21岁突然而至的沉重打击使他痛不欲生,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重创。痛苦是艺术生命的激素,使史铁生笔下的人物,因残疾激发出了更顽强的生存意志,用其自己的追求显示出残疾生命的价值。其中,有终日在苍茫的群山间为衣食奔走的瞎眼说书人(《命若琴弦》);有先天不足的侏儒(《来到人间》);也有因意外事故而“被种在了病床上”的不幸者(《宿命》)。同时,他的不少作品有着关于人间温情的诸多印象。例如在最具自传色彩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插队的故事》中,那个终日辗转在床的“我”,对遥远的清平湾的魂牵梦萦,使内心深处的记忆溢于言表。 史铁生在更多的时候有意放大残疾人与社会的矛盾,并不是批判社会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