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抛开很多功利的成份,思考一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所以,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比较一下中学的众多科目,无论是数理化等理科,还是政、史、地等文科,都是偏重于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较少能触及人的情感、人格等领域,基本上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穿了,语文,就是以母语为工具,以文学、生活为载体,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量化指标,旨在使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抱有一种终极的关怀,真诚地面对心灵,能时时感爱到快乐、美、爱和幸福,从而去创造它。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天然具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和深厚的感召力。它使语文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突出的功能。所谓“文学即人学”,语文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必经之路。这里,本人粗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一、如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人文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真正做到这一点,应抓好以下几个转变: 1 、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论以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往往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对知识、能力、道德等确定目标,很少或没有确定心育目标。我们往往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甚至将一篇美文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