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传变: 传:按相生关系传或相克关系传。 一个脏有病都可以传到其他的脏,传的概率不同,容易往那里传不容易往那里传有什么好处呢?预防性治疗。比如肝血虚补血考虑到住心传变,即便没有也加上一两味补心血的药物,心血充实了不容易传(意见性的),但肝火可犯胃、心、肾我防不过来,犯到那里再说吧,肝火就清肝火,我不能分散药力啊,如果心肝脾肺肾我都管理一下,管不了那么多。 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工略》 特指有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容易犯脾,肝血虚不容易犯脾。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心—苦、喜 肾---咸、恐 肺—辛、忧 脾—甘、思 肝---酸、怒 藏象: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意思为:人体分成五大体系,五大体系的负责长官就是五脏) 五脏与六腑 五脏与五体(形体关窍) 筋、脉、肉、皮、骨合称为五体,《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五行 五脏 腑 五气 五色 五味 时令 五时 五官 五体 五华 五志 五液 方位 藏 嗅 天干 地支 木 肝 胆 风 青 酸 春 平旦 目 筋 爪 怒 泪 东 魂 臊 甲乙 火 心 小肠 暑 赤 苦 夏 日中 舌 脉 面 喜 汁 南 神 焦 丙丁 土 脾 胃 湿 黄 甘 长夏 日西 口 肌肉 唇 忧 涎 中 意 香 戊己 金 肺 大肠 燥 白 辛 秋 合夜 鼻 皮毛 肤 悲 涕 西 魄 腥 庚辛 水 肾 膀胱 寒 黑 咸 冬 半夜 耳 骨 发 恐 唾 北 志 腐 壬癸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全面情况)。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部位:例某个关窍有病找到他的主管。经络的病找到经络,经络也跟脏腑相关。 性质:一般是偏寒、热 邪正关系:一般讲的虚实 中医诊断:定性+ 定位 阴虚(阴虚则热):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大便干、颧红、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证,症状为:汗热而黏、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证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