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珣: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原题:新金融开发机构展望刚刚过去的 2014 年无疑是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一年,以经济金融领域的多个大手笔最为引人瞩目。中国新的对外经济战略布局和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架构,已是呼之欲出。7 月正式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10 月进入筹建阶段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1 月宣布建立的丝路基金,接连的重大举措,令世界感到目不暇接。这些新金融开发机构,在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下应运而生,也会在实现地区“互联互通”过程中,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境外投资机遇和更大规模、更多样化渠道的资金支持。关键词:跨境基础设施投资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共享的一个关键词是“跨境基础设施投资”。3 个新机构都将集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面临基础设施瓶颈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促进和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将中国和它们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此同时,这些投资也将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金融机构和安排上的制度协作。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在未来 10 年中,亚洲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年均需求约 7300 亿美元,仅印度一个国家在未来5 年内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达 1 万亿美元。国内财政或私人部门投资,远远无法解决天文数字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国际私人部门则几乎不考虑跨境基础设施投资,因为这样的投资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但偏偏又面临最为复杂的风险构成,如货币对冲风险、政策风险(征用风险、合同风险等等)以及政治风险(政变、社会运动、内战或国际战争等)。这样,跨境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双边或多边官方援助投资。然而,跨境基础设施在建设施工、环境生态标准、地方和私人产权保护等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复杂的地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官方援助对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极为保守和谨慎。国际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同时联合国对发展的定义近来更转向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发展,双边和多边官方发展援助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普遍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另一方面是国际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望而却步和逐年减少,其结果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本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障碍,而且阻断了地区经济联系,自然资源禀赋和相对优势互补的国家错失了共同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致力于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自己有信心,世界也有期待。中国自身的一个重要发...